北京率先在全國執行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京V)已近“滿月”,根據規定,3月1日起,停止銷售、注冊不符合第五階段標準的輕型汽油車。我們從北京車市了解到,多數符合京V排放標準的自主品牌車型尚在抵京途中,而部分車企則面臨著3月1日后無車可賣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符合新規車型投放市場。而合資企業則表現出了“自信”,所售車型幾乎全部符合京V排放標準。對于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出現的反差現象,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健說,這樣的結果一點都不意外,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品牌缺乏發動機電噴領域的核心研發能力。
自主廠家腳步滯后
對于自主品牌經銷商“等車賣、無車來”的尷尬局面,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認為“自主品牌車企不作為。”
“標準對于所有企業都是公平的,早在兩年前北京市環保局就以文件的形式告知國內所有車企,或將于去年下半年實施京V機動車排放標準,合資品牌也適時的對產品技術做了革新,而自主品牌則由于技術、成本、研發等各方面的束縛,進展一直很緩慢。”顏景輝說,目前符合京V排放的自主品牌車型車不到市場份額的10%,可以預見3月1日后部分自主品牌將出現產品真空期。
此前外界有一種聲音認為,自主品牌“鋪貨”放緩主要是由于成本增加。對此,北京市環保局連愛萍工程師表示:“在實施京V前環保局已經悉數向自主品牌廠商進行過調研,從技術角度上,從國四到京五都是成熟完備的,無非是從批量生產,到應對北京市場的一些環節可能有一些問題。”顏景輝則強調,盡管困難很多,但是都不能成為自主品牌經銷商“無車可賣”的理由。
技術瓶頸顯現
“每一次尾氣排放升級,對于車企而言就是一次挑戰。從國III升級到國IV時,自主品牌損失了數億元資金用來技術升級,而核心技術則不被自己掌握。”比亞迪公關部經理助理楊昭告訴記者,過去F3面世時,我們的發動機多采購自三菱,而與發動機相匹配的電噴控制技術ECU管理單元(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對發動機點火、空燃比、怠速、廢氣再循環等多項參數進行控制)則是與發動機一起引進而來,對我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而當我們自己要研發發動機或國家對汽車排放標準升級時,我們就需要對發動機ECU進行重新數據校對和車型測試,由于我們不掌握研發技術及經驗,不得不求助于外資企業,每年花費近億元。
連愛萍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投入到ECU研發的企業只有比亞迪、奇瑞等少數廠家,大多數廠家的ECU均需外購。
“其實汽車排放的更新換代很簡單,主要就是升級汽車ECU,但是ECU單元基本掌握在博世和德爾福兩家外企手里。”宋健說,對于國內排放標準的提高,外資企業很容易就將在國外銷售的成熟車型及相關技術移植到國內,沒有什么技術難度及成本,而中國企業由于缺乏技術,不得不找上述兩家企業采購新的ECU,每個車型約花費2000萬元。(文/孫金鳳 潘明軍)
更多文章閱讀:
不達標將退市 "京五"排放標準今起實施
//www.china-wallpaper.com/news/201302/467870.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