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2022年全國兩會開幕,多位汽車產業代表、委員出席,同時也帶來了汽車行業的聲音。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年產銷量在全球占比近三分之一。中國作為最具活力的汽車市場,其產業風向和消費走向備受關注。也正是如此,每年兩會期間,汽車行業的代表們發出的聲音都成為焦點。
從2022年兩會代表們的建議提案來看,“雙碳”戰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芯片等議題,成為大家重點關注的話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汽車行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保鏈穩鏈,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未來,如何面對疫情蔓延下全球動蕩的不確定因素、全國的發展將如何定調、汽車產業將在經濟發展中處于怎樣的位置,都是業界關心的問題。那么,如何從兩會中了解更多的汽車聲音,我們從汽車及相關行業的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中尋找答案。
關鍵詞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全球氣候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節能減碳已經成為各國共同行動。2020年,中國正式向世界做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承諾,各行各業都在探討“雙碳”,汽車行業亦是如此,“減碳”成為汽車產業鏈的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帶來《關于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支持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以及《關于加強產業鏈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建議》,為“減碳”議題提出了來自汽車行業的解題思路。
陳虹建議從“助力落實‘雙碳’戰略目標”角度,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一方面,建立健全支持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出臺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另一方面,加強產業鏈布局與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另外,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車使用端的支持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則建議,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納入碳交易管理。尹同躍建議,工信部等部委重點研究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階段減少碳排放的效果,將它作為鼓勵傳統車廠轉型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抓手,從而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其次,擴大碳交易行業范圍,將汽車行業包括在內,讓汽車企業參與CCER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再則,鼓勵跨行業企業通過碳市場交易推進國家“雙碳”目標實現,汽車行業將受惠跨行業碳交易得到轉型新能源汽車生產的經濟效益。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也提交《關于建設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的建議》。雷軍認為,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歐盟碳關稅等貿易制度下,新能源汽車低碳發展已成為汽車工業全球競爭的關鍵勝負手,而完整、清晰、準確的碳足跡核算體系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交《關于加快我國電池碳足跡研究并建立中歐互認機制的提案》。曾毓群認為,我國應該盡快啟動電池碳足跡標準和方法論的研究,建立產品碳排放管理體系,參與到全球碳中和規則制定中,推動與歐盟建立電池碳足跡管理互認機制,這將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出口,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二:智能網聯汽車勝負局
在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共同助力之下,智能網聯汽車正在經歷從技術驅動向用戶驅動,功能不斷提升的過程之中。當下,汽車產業不斷向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和共享化轉型。因此,2022年也被看做未來汽車的“開局之年”,瞄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各大代表委員們也提出各項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帶來《關于統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和安全的建議》。朱華榮建議,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包容新興產業發展;政府引導、法規保障、標準統一,加速行業合作,打破數據壁壘;合理制定汽車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要求,建立可信汽車數據流通渠道,在滿足數據安全要求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此次兩會,陳虹瞄準“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建議調整完善法律法規,加快推動商業化落地。他表示,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更快發展,特別是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還需要在法律法規上實現突破。同時,他還建議進一步加大對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通過專項資金扶持等方式,鼓勵引導企業自主掌控操作系統、線控底盤等核心軟硬件研發能力,加快形成行業標準、盡早實現產品技術規;
全國人大代表、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談民強提出《把智能汽車示范應用從“點”擴展到“線”的建議》。隨著交通強國和新基建戰略的推進,車路協同和智能網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智能汽車在政策、創新、標準、應用場景等方面不斷完善,公路建設也逐步向高階數字化、網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談民強指出,在高等級智能汽車商業化落地前,更大范圍地示范應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不僅顛覆了汽車架構,也改變了安全。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問題,已超過傳統物理安全,升級為更復雜的數字安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360創始人周鴻祎則建議建設“數字空間碰撞測試”長效機制,以確保智能網聯汽車持續保持良好的數字安全狀態。
關鍵詞三:新能源汽車穩定發展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350萬輛,成為全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但因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短缺、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存在一定波動。
全國人大代表、江汽集團高級工程師周福庚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行到不同階段,各類政策應不斷組合優化,不斷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動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周福庚就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出三項建議,建立積分市場供需調節及穩價機制;再次延長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政策;使用環節給予新能源汽車更多優惠。
隨著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愈發火熱,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需求量自然不斷攀升。在與新能源汽車密切相關的領域,尹同躍建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將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納入國家戰略儲備資源管理,設置專項基金,支持和鼓勵國內企業收購國外電池材料資源,以確保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安全。
曾毓群把核心鎖定在儲能和鋰電池板塊,呼吁加快電化學儲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強對鋰電池知識產權的保護。曾毓群表示,當前,以電化學儲能為主的新型儲能技術具備多重優勢,是業內公認的最有發展前景的儲能技術路線,但其發展也面臨著各類屏障和隱性壁壘。曾毓群建議,可參照抽水蓄能的容量電價政策,為儲能行業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發展環境。
關鍵詞四:汽車芯片與產業鏈安全
疫情爆發以來,汽車行業持續受到“缺芯”影響。隨著今后智能網聯汽車的加快發展,車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還將持續快速增長。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實現進口替代迫在眉睫,已經成為國家產業重要戰略方向,加快實現車規芯片自主可控時不我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認為,實現國產汽車芯片自立自強、自主可控是我國汽車產業從數量高增長向內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將直接決定我國汽車產業在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和地位。
張興海建議,第一,從國家部委層面下設汽車芯片主管部門,制定汽車芯片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同時協調資源、統籌管理國產汽車芯片的研發、制造及應用等,確保國產汽車芯片積極穩妥高效發展,盡早實現國產替代。
第二,積極引進國際領先汽車芯片制造企業來中國投資建廠,從政策、資金、配套等多方面推動外資芯片產線國產化項目快速落地,迅速形成車規級芯片生產和配套能力,以緩解當前國產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
第三,鼓勵整車企業與芯片企業跨界攜手、聯合創新,積極推動研發創新、產業化創新、管理創新等,政府出臺研發補貼、稅收減免、金融貼息等政策,加快推動實現“芯片上車”。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就推動中國車規級芯片產業快速發展提出建議。她表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是支撐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議國家統籌資源,進行車規級芯片產業鏈部署,完善產業布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將“卡脖子”的關鍵零部件領域掌握在自己手里。
王鳳英建議:一、短期優先解決“缺芯”問題;二、中期完善產業布局,實現自主可控;三、構建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機制,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徹底解決車規級芯片的卡脖子難題。(文/汽車之家 李爭光)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