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70.90萬元
新款X3于今年3月份登錄國內市場,作為X3的第二代車型,該車在外形、車身尺寸以及動力系統上都進行了升級。由于老款車型在電子系統及配置上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所以新款X3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和升級,并且配備了寶馬先進的iDrive、8速自動變速箱、制動能量回收以及發動機自動啟停裝置等。
新X3在頂配的xDrive35i上裝配了自動啟停裝置,當啟動著車后,該功能會自動啟動,并在儀表盤上顯示“Start&Stop”圖標,不過為了更好的保護發動機,在冷車情況下該功能會暫時關閉,直至發動機達到正常的工作溫度。
該功能的使用分成兩種情況:
①需要停車時,只需踩下剎車踏板,車輛在停穩后發動機便自動熄火。當抬起剎車踏板或者輕輕轉動方向盤,發動機會立刻重新啟動。
、跒榱私鉀Q一直踩住剎車過于疲勞的問題,您也可以啟動電子駐車功能。當踩下剎車踏板且車輛停穩后,發動機會自動熄火。由于電子駐車功能已啟用,此時可以將腳從剎車踏板上移開,當輕踩油門踏板后,發動機會立刻重新啟動并且車輛自動解除電子駐車。
『電子駐車功能』
另外在炎炎夏日,如果空調溫度調整到低于室外溫度5度左右時,自動啟停功能會停止,也就是說停車也不會熄火。如果溫度設定與室外溫差小于5度,自動啟停功能會啟用,只是當檢測到車內溫度上升后,不論駕駛員是否抬起剎車踏板,發動機都會重新啟動以保證車內始終處于適宜的環境溫度下。
新X3最大的變化就是加入了寶馬很多先進的電子技術,其中iDrive人機交互系統可以為車主在娛樂、導航、車輛設置以及保養信息上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其中新X3的電動后備箱就可以通過iDrive系統對其開啟高度進行調整,以滿足任意身高的車主使用。
新X3在車身兩側和后面各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基本組成了一個全景影像系統。當你掛入倒擋后,車內屏幕上還有輔助線顯示車輛在打滿方向時的軌跡,這樣的設計對于一輛身材較大的SUV車型來說非常的實用,而且影響系統的顯示與實際情況基本一樣,所以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新X3 xDrive35i搭載了寶馬先進的3.0T發動機,它將寶馬的電子氣門、缸內直噴以及渦輪增壓三項技術融合其中,帶來了更加強勁的動力性能,我們測試的百公里加速時間也僅為6.4秒。同時8速自動變速箱也搭配在新款X3上,并且擁有舒適、運動、運動+三種模式。更多的檔位,在高速行車時可以降低發動機轉速,從而達到較低的油耗水平。
總結:
可以說新X3進行了一次全面徹底的升級,特別是應用了目前寶馬最先進的電子技術以及動力總成。同時在遵循高效動力的策略上,寶馬也將自動啟停裝置作為一個亮點搭載在新款X3上,而且據官方宣稱,自動啟停裝置在車輛停車4秒以上時就可以起到減小油耗的實際作用。雖然發動機在啟動的瞬間會產生較為明顯的震動,但是我們看到即使為了降低1%的油耗水平,廠商也在做著100%的努力。
除以上三款車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上市車輛搭載有自動啟停技術。根據奧迪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規劃,明年上市的全新一代奧迪A6L將裝備自動啟停系統,與此同時一汽-奧迪的全系車型也都將加入自動啟停系統。
『海外版奧迪A6』
在上海車展上備受關注的中華530混合動力版也是一款新能源車型,該車搭載了自動啟停系統,節油率可達8%—12%,這也是華晨首款搭載啟停技術的車型,該車并有望在今年下半上市。
上海車展上,海馬也帶來了最新研發的福美來三代啟停版車型,它是在繼承原有福美來車型的基礎上,針對車輛的制動系統和發動機兩大核心部分進行改進,搭載發動機啟停裝置,節油效果較普通車型有所提升。
自主品牌吉利也在對啟停技術進行不斷的鉆研,在上海車展上吉利展出了名為全球鷹GC6的車型,該車配備了吉利的智能啟停系統,其中新的起動機壽命相比以前提高了5倍,達到了25萬次,原裝蓄電池充放電效率更高,壽命是傳統電池的2倍,不過廠家并沒有公布具體的上市時間。
全文總結:
目前在國內可以買到的搭載有自動啟停功能的車輛的確少的可憐。不過在歐洲市場,自動啟停功能已經配置在很多車輛上,這主要也是因為歐洲有著更加嚴格的排放法規。面對國內擁堵的城市交通,汽油資源被浪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空氣質量。目前由于電動汽車存在充電站的建設以及車輛的續航力等問題,還難以大規模普及,而混合動力車型的市場售價又高高在上,那么“自動啟停系統”不失為目前有效降低擁堵成本最現實也是可行性最高的一項技術。
實際上搭載“啟停系統”的門檻相對較低,即使對于10萬元左右的普通家用車來說,增加這套系統的成本也不會超過5000元。對于自身沒有投入這項技術研發的整車廠商也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為自己的產品搭載這一配置,這在油價不斷高漲的今天,可以讓這項技術的價值更加突顯。
雖然這項技術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隨著該技術的推廣,一些問題會慢慢加以改進,使這項技術日趨完善,就像任何新的汽車技術從發明到大規模應用的過程一樣。同時也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加以引導,通過對搭載此項技術的車輛進行補貼等方式,讓這項技術得以更快更大規模的走入市場。(文/汽車之家 馮景毅)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