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酷文話] 近來,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多次到咱們這兒取貨,滿載后為多國送去緊缺的醫療物資。這架誕生于蘇聯時期的空中巨無霸,似乎完美詮釋了蘇聯“大就是好”的暴力工業美學,作為一個當時能夠與美國掰手腕兒的加盟共和國,屬于蘇聯的美學,其實遠遠不止于鋼鐵洪流般的暴力之美。
如今生活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年輕人,完全想象不到上世紀兩極格局下的冷戰爭端有多么激烈。美蘇都認為自己的路線是對的,并能夠帶領全人類走向光明的未來。因此,兩大陣營在工業、軍事、科技、文化、體育等方方面面展開了空前的競爭,這種競爭,歸根結底是意識形態的對抗。
從俄國十月革命開始,蘇聯就十分重視對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重工業和軍工業。我們對蘇聯的印象,更多源自其充滿力量感、以大為美的武器及工業產品。這種帶有很強壓迫感的粗獷美學雄偉宏大、氣勢磅礴,特別能夠展現蘇維埃政權及億萬人民群眾的無限力量。
安-225的設計初衷就是用來運送蘇聯巨大無比的航天飛機。簡單來說,就是造一個“更大的”來運輸一個“很大的”,但是“大”并不是蘇聯工業美學的全部,在二戰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蘇聯的美學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對多種不同風格的探索。
上圖的建筑、汽車、電子產品,你能想到是源自蘇聯嗎?基于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美蘇太空競賽,也延伸出一種蘇維埃社會主義科幻美學,蘇聯的科學家、藝術家、建筑師等進行了無數科幻式的藝術探索,誕生了諸多走在時代前沿的作品,包括建筑、汽車、輕工業產品等等,下面我們就從設計的角度,帶大家領略蘇聯時期那些顛覆你想象,超越時代的偉大設計。
● 野蠻主義與未來主義并存的蘇聯建筑
提到紫禁城,你能想到彰顯著帝王尊嚴,持續數千年封建王朝的東方文明;高聳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則代表了中世紀政教合一的歐洲歷史;帝國大廈式的摩天大樓詮釋了摩登時代的美國現代主義風格。你可以看到,建筑在任何一個人類文明中都有著重要且獨特的作用,它能夠持久的保留,同時作為公共建筑又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是對一個文明的公開表達。
從俄國十月革命到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建筑風格我們可以粗略的定義為“野蠻主義”,這個時期的建筑設計十分宏大,以至于在工程上難以實現,蘇聯就是希望通過這些建筑來彰顯充滿勃勃生機的蘇維埃政權。
當時的蘇聯凝聚了一批出色的藝術家和建筑師,其中一位名為塔特林的雕塑繪畫家受到蘇維埃政權文化部的委托,負責設計第三國際紀念碑塔,這座塔計劃作為第三國際開會、交流的總部。
從造型上可以看出這座第三國際紀念碑塔完全有別于同時期的傳統建筑,它采用了富有幻想的現代雕塑形態,外部由鋼結構構成,呈螺旋上升狀,內部則是玻璃幕墻做成的旋轉內核,整體設計高度有400多米,遠高于324米的埃菲爾鐵塔,充分展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強大的自信和“老大哥”的氣魄。
除此之外,在莫斯科規劃建設的工會國際大廈和共產國際大廈,也充滿了現代化的色彩,雖然這些方案最終沒能實施,但是讓我們看到了100年前的蘇聯在建筑設計上大膽、開放的想法。
到了斯大林時期,蘇聯的建筑風格開始發生明顯變化,建筑的規模依然宏大,但風格更趨近于保守,建筑除了滿足功能性,還要越來越多地展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比如1933年,被最終確定的蘇維埃宮的建造方案就是個典型代表,這座可以看成是列寧紀念碑的建筑,設計高度為495米,共100層,碾壓當時381米高的紐約帝國大廈,內部的主大廳凈高100米,直徑160米,可以同時容納21000人。
這座像為蘇維埃慶生的“多層蛋糕”式建筑,好似紅色蘇維埃政權與美國摩天大樓結合的產物,總覺得不那么真實,猶如美好的烏托邦夢想。如果這樣一座恢弘的建筑能夠落成,絕對堪稱蘇聯的地標性建筑,這種氣場即使放在今天來看,都足夠令人震撼。圍繞著蘇維埃宮,斯大林還計劃建造8座與蘇維埃宮風格相近的建筑,最終落成了7座,由于采用相近的設計,如今它們也被稱為“莫斯科七姐妹”。
不僅是蘇維埃宮,這個時期伴隨重建規劃的莫斯科,還設計了諸多體量巨大的建筑物,雖然這些建筑大多沒能落成,但還是向我們展現了蘇聯中央集權式的強大力量。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實行了“一邊倒”的對外政策,這種建筑風格在我國也得到大面積推廣,并保留至今。在北京就有大量國字號的建筑采用了這種蘇聯風格,比如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校)等等。
在城市規劃上,我們也深受蘇聯的影響。前面講到重新規劃的莫斯科就是要以紅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拓展。北京的城市形態也是如此,這種攤大餅式的規劃完全參照了蘇聯專家的意見,不僅是北京,這種環線放射的城市規劃,也影響到我國的很多城市。
這些恢弘的建筑規劃隨著斯大林的逝世也戛然而止。在隨后的幾十年里,蘇聯的建筑風格不再拘泥于整齊、莊嚴、對稱的風格,各種現代主義及充滿科幻色彩的建筑陸續誕生在整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土地上。其中一些造型奇異,仿佛地外文明的建筑帶有一種令人不寒而栗的神秘色彩和力量感,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這些充滿未來主義色彩的建筑,如今很多已經荒廢,一些則改作他用。透過這些帶有詩意色彩的建筑,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賦予了建筑師及藝術家極大的自由度,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最終成就了這些并不輸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們的作品,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蘇聯在半個世紀前就在積極創造著未來。
● “傻、大、黑、粗”式的蘇聯重工業美學
如果用幾個字形容一下蘇聯的工業,那逃不出“傻、大、黑、粗”。蘇聯從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工業的發展,到了斯大林時期,更是注重對重工業的發展,在他看來,工業的強盛可以粉碎敵人入侵的野心。正是依靠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幾個五年計劃,讓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二戰前歐洲最大的工業國。
蘇聯當時建設了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最大的卡車工廠以及數以千計的采礦場,這些重工業為蘇聯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雖然同時期的德國在科學技術上更為領先,但要拼工業實力是絕對不如蘇聯的。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也援助了我國156個工業項目,從工廠的設計建設、技術標準,到人員培訓、管理運行等方面,我們全面向蘇聯老大哥學習。至今,在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及西北地區還能看到當時留下的工業遺址和仍在使用的設備,這些工廠及設備遵循了粗獷式的蘇聯工業風格,但是卻有著不錯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這種“傻大黑粗”式的工業設計風格,也構成了蘇聯的重工業美學,電影《流浪地球》中巨大的行星發動機以及為其提供動力的采礦場、設備、運輸車輛等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蘇聯工業美學的特征,畫面充滿著鋼鐵洪流般的強大力量感。
蘇聯時期的汽車產業也有著較強的實力,特別是在卡車及大型特種車輛方面。蘇聯曾一度是世界排名第五的汽車生產大國,蘇聯的卡車產能世界第三,各類巴士車輛產能世界第一。比如二戰時大量生產T系列坦克的烏拉爾汽車廠,如今是世界上研制和生產軍用、民用機械產品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也是俄羅斯軍用坦克及裝甲車輛的主要供應商。
成立于1916年的吉爾(ZiL)品牌(之前名為斯大林汽車制造廠),早期是為共產黨高級領導干部打造專屬座駕的車廠,如今也為“普京大帝”提供總統座駕。吉爾還生產大量的卡車產品,比如吉爾151、吉爾157,這兩款車也是老式解放卡車的原形,我國還得到了吉爾150車型的全套技術,生產出解放CA10B車型。此外,我國還進口不少吉爾130車型,這款卡車雖然油耗較高,但載重量大,耐用性好,最關鍵的是價格不貴,這似乎就是蘇聯重工業產品“傻大黑粗”的特點。
還有一個特別能展現蘇聯重工業美學的別拉斯(BELAZ)品牌,它成立于1948年,最早名為重型礦山機械制造廠。如今,別拉斯已成為世界大型礦用車專用生產商,在世界礦用車排名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它還生產裝載機械、重型運輸平臺、飛機牽引和輪式推土機等。
● 充滿科幻式探索的汽車造型設計及未來出行場景
雖然蘇聯在重工業的道路上不斷創造著輝煌,但同時也在謀劃著面向未來的工業產品,比如在大型工程礦車領域推出了概念車產品。其造型風格一改往日的鋼鐵洪流,變得自然、清新、簡潔,在那個年代算得上跨時代的產品。
在民用汽車領域,蘇聯雖然無法同美國和西歐抗衡,但也發展出幾個知名的汽車品牌。比如蘇聯時期最有名的高爾基汽車廠(被譽為蘇聯汽車工業的支柱)出品的GAZ(嘎斯)汽車,而普京就有一輛GAZ 21,還有前面提到為高級官員提供座駕的ZiL品牌,在高級轎車領域,蘇聯汽車確實缺少自己的靈魂,在造型上更多地借鑒美式豪華的設計理念。
雖然世界處在冷戰的緊張態勢下,好像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者核毀滅隨時會發生,但是兩大陣營并沒有將自己閉鎖起來,反而是不斷參考、借鑒和學習,而一味的抄襲只能跟隨在強者身后,蘇聯人民也在積極發揮著創造力和想象力,留下了一些超前于那個時代,面向未來的前瞻設計產品。
蘇聯時期設計的這些怪異、科幻感十足的概念車,摒棄了傳統的汽車造型,擁有更大、更通透的視野,讓車內的乘員可以更為親近自然,就像法國人的設計,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那個時期的汽車海報也有很強的人文主義情懷,充分結合了蘇聯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這里有一個背景,全民療養制度是蘇聯的一大特色,它也成為人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8小時的工作之余,蘇聯人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進行休閑娛樂,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愛好與特長。
這些汽車廣告在當時可謂足夠時尚、新潮。物質的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讓蘇聯人民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同美國的競爭中贏得意識形態上的勝利。
對宇宙的征服,是美蘇爭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人類描繪出光明的未來,在這種爭霸中取得勝利,就意味著紅色蘇維埃政權不僅征服了腳下的大地,還傲然于浩瀚的星河。
蘇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太空爭霸中凱歌連奏,因此蘇聯的工程師、設計師、藝術家、文化工作者都以宇宙主題為靈感,創造出大量具有科幻色彩的前衛作品。上面這些就是蘇聯人民對未來交通工具及人類社會的暢想,這些誕生于半個世紀前的作品,在思想上十分大膽且極富想象力,讓我們見識到那個時代的偉大,同時這些藝術作品也在蘇聯民眾心中注入了一種觸手可及的宇宙觀。
● 帶有時代印記的“宇宙風”家用電器
二戰后,隨著赫魯曉夫的上臺,蘇聯刮起了一股節儉風,一種名為赫魯曉夫樓的建筑開始在城市中大量建設,這種靠預制板提前生產,在現場組裝的裝配式建筑,成本低、建造速度快,短時間內解決了大量底層人民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對于一些年長的人來說,對赫魯曉夫樓一定記憶深刻,這種建筑曾經也被大量引入國內,至今可以在一些凋敝的工業城市看到。
人們搬入新居后,自然要添置新的家居用品,因此也帶來了旺盛的需求。正如前面所言,此時蘇聯的太空計劃取得節節勝利,舉國沉浸在美好的太空夢想中,設計師們則順應時代的潮流,設計出一系列“宇宙風”的家用電器。
如果沒有說明,相信大家一定猜不到上面這些到底是什么,這些源于太空裝備的設計思想帶有極強的時代印記。蘇聯的高層也意識到,如果想要表現出蘇維埃的強大,就必須把日用消費品的檔次提升上去,特別是在設計領域。
● 社會主義≠保守主義
1962年,蘇聯頒布了“通過實施設計方法提高機械工程和輕工業領域的商品質量”的法令,基于這個法令,給予工程設計人員更大的想象空間,去做一些彰顯蘇聯偉大成就的事,這意味著蘇聯開始走一條有自身特色的工業設計之路。
看到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你很難將其與蘇聯聯系在一起,清新、簡潔的設計會讓人聯想到北歐風。在蘇聯,當設計工作被提升到一個更加高級、復雜和充滿人性的層面時,其展現出的工業設計能力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歐美國家。蘇聯的這些設計人員展現出極強的創造性思維,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呈現給人們這些充滿現代性和未來感的產品。
在那個設計解放的時代,小到火柴盒、香煙、糖果的外包裝,大到各種家用電器,都凝結了設計人員對造型及功能的創造性思維,優秀的設計自然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感受。進入到80年代,蘇聯也展現出在電子產品上的設計能力,只是其電子工業的確相對落后,匹配不上出眾的工業設計。
隨著工業產品在設計能力上的提升,廣告的設計表現力也在增強。那時的的廣告主要通過海報的方式進行傳播。你很難想象在改革開放前,如果我國出現摩登靚麗的美女畫風的海報,大家會是怎樣一種反應,你一定會被這樣的尺度所驚呆,而這就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事實也說明馬列主義、蘇維埃政權并不等同于保守主義。
在飲品的封面上印有描繪蘇聯人民生活的藝術畫,精美的外包裝會第一時間吸引到消費者的目光,同時也是對蘇聯文化自信的體現。即使放到今天,這都是成功的設計,可以激發出人們的消費欲望。
總結:
意識形態的競爭,背后是經濟、軍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硬實力的比拼,工業設計作為文化或者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能夠深刻影響到人們的思想。今天蘋果公司的設計理念就在引領和影響著無數消費電子廠商,甚至是其它很多行業,這種無形的軟實力就是意識形態的輸出。
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蘇聯的發展向重工業傾斜,代表工人階級的蘇維埃政權通過鋼鐵洪流來進行自我表達,也讓其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蘇聯工業美學。在太空領域的競爭中,偉大的蘇聯人民以極強的創造思維,產出了大量充滿科幻色彩并顛覆你想象力的藝術作品,描繪出一幅幅未來世界的藍圖。只是在成王敗寇的人類世界,蘇聯這些文化成果沒能像美國一樣被傳播到世界各地,而這些能夠證明曾經強大帝國存在的文明信息,或許也將漸漸被世人所遺忘。(文/汽車之家 馮景毅 圖片素材源自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