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聞] 5月25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車輛運行里程核查方法(2018)》公示通知。該通知指出,里程核查主要對車輛數據真實性、完整性進行檢測。(點擊查看政策原文)
測評周期內車輛數據經過里程核查流程后得到3個輸出量,分別為:
(1)上線里程:車輛第一次上報的儀表里程與2017年12月31日前最后一次上報的儀表里程的差值。
(2)GPS 里程:將車輛上傳的坐標信息進行描點測算所得到的統計里程。
(3)有效里程:將車輛數據中存在無效數據、異常數據及不符合車輛運行規律的數據剔除后所得到的統計里程。由以上三個結果,對最終認定核查里程進行判定。
最終核算里程計算:
(1)使用核查周期內的首次里程、末次里程計算總在線里程;
(2)對核查周期內所有天的有效里程、核算里程進行比對;
(3)有效里程、核算里程取較大值,用作新的參照里程;
(4)計算總在線里程和參照里程偏差率,小于等于 7%選取總在線里程為最終核算里程,否則選取兩個里程的較小值為最終核算里程。
通過上述核查方法,能對新能源車輛的行駛里程數據作出更加精確的檢測。早在2017年,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學開展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和管理平臺建設和運營工作,包括安全監管、數據分析、車輛管理和補貼核算等工作。該平臺已于今年2月初正式投入使用。
根據相關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建立新能源汽車產品運行安全狀態監測平臺,對已銷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并與國家新能源汽車監管平臺對接。個人購買的新能源乘用車,在整車車輛狀態、充電狀態、運行模式發生變化時上傳相關數據,但不包括定位數據。
國家監管平臺主要處于兩方面考慮,一是加強安全監管,對新能源產品進行全周期監測,實現極早期準確預警。二是防范騙補行為,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進一步加強對新能源汽車運行中的薄弱環節的監管和監督,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提升和創新,從而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文/汽車之家 杜俊儀)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