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自去年11月許家印為恒大新能源汽車站臺,喊出“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15字口訣后,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恒大造車都表現的很低調。但隨著恒大健康2019年財報的發布,“恒大汽車業務一年虧損33個億”引起了討論。
3月30日,恒大健康集團2019年度業績發布會在線上舉辦,恒大健康高層回應了對于虧損33個億的看法,還提到了恒大造車的最新進展和目標,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看待一年虧了33個億?
2019年,恒大健康凈虧損49.5億元,其中恒大新能源汽車業務虧損33.1億元。不難看出,汽車業務“拖累”了恒大健康的整體業績。
恒大健康卻認為,恒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仍屬于拓展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增加實屬正常。的確,汽車本就是產業鏈長、回報周期長的行業,恒大此前大手筆投資基地建設、設備、研發、股權收購、材料及制造費用等等,個個都耗資不少。恒大健康首席財務官潘大榮直言:“新車還沒量產交付,但這種狀態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到2021年恒馳全系列產品陸續實現全面量產后,會明顯改善……即便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上市十年至今也還沒實現過年度盈利。”
當然,恒大的確具備“持久戰”能力,畢竟恒大健康背后,是總資產2.1萬億、年銷售規模超6000億、位居世界500強的恒大集團,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對新能源汽車進行投入。為了印證這一點,潘大榮還舉了一個例子:2020年3月3日,恒大與科尼賽克聯手打造的新能源超跑Gemera(參數|詢價)全球首發。他認為:“對絕大多數僅僅成立一年的新能源車企來說,這是難以完成的目標,但恒大做到了”。
『Gemera』
恒大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時守明也頗為自信的認為,雖然目前恒大健康的養生谷銷售為公司主要收入,但等1年以后車開始賣了,也許會成為恒大主要收入之一。恒大健康產業集團副董事長兼瑞典NEVS總裁彭建軍也提到:“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經過了充分的市場調研論證,我們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信心。”
跳出恒大自身來看,一年33.1億的虧損,相比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也在可接受范圍內,更關鍵的是要承受長期凈虧損帶來的壓力。以目前國內造車新勢力前排代表蔚來汽車為例,2016年,蔚來凈虧損為25.73億元,但隨后出現了翻倍增長,2017、2018、2019三年的凈虧損分別為50.21億元、96.39億元、112.96億元。這樣來看,恒大33.1億的虧損還只是“前菜”而已。
恒大此前已曾多次公開表態,要在“3-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為了搶占規模和效率,其計劃3年投資450億人民幣,規劃在中國、瑞典及“一帶一路”的相關國家,建設10大整車生產基地,未來10-15年內將實現年產500萬輛汽車。為了將這種“打法”貫徹到底,恒大在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投資還將持續進行。
■說了這么多,恒大造車到底進展到哪一步?
那么,恒大當前造車進展如何?彭建軍概括稱:“緊張有序地推進中,進展非常順利”。據悉,恒大位于廣東南沙、上海松江的生產基地將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產,首期規劃產能均為20萬輛,新車型會于2021年底-2022年初實現大批量投產。
『恒大位于廣東南沙的工廠』
具體來看,可以從七個維度概括恒大當下造車進展。
(1)研發方面: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在奧地利格拉茨設立AEPMT(歐洲項目聯合指揮中心)來統籌各車型的開發及項目管理工作,來自中國、瑞典、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已著手推進;
(2)產品戰略:委托知名汽車專業咨詢公司EFS和SIGMA,對中國汽車市場及客戶進行多維度的研究,完成了超豪華、豪華、尊享、舒適、經典型等車型的產品定義。
(3)設計方面:與來自全球的15位汽車造型設計師合作,并在意大利都靈、德國慕尼黑、中國北京制作了1比1的油泥模型;進入了工程技術打合階段,計算機輔助造型CAS數據逐步進入鎖定階段。此前,許家印對于設計提出了“四大要求”:第一要大氣、帥氣、銳氣、靈氣;第二要現代感、科技感、時尚感、藝術感;第三要帥、要酷、要炫、要靚;第四要頭美、尾美、身美、頂美。總而言之,要讓全世界眼前一亮,要“人人見,人人‘哇’”!
『許家印與來自全球的汽車設計師溝通』
(4)跨平臺模塊化架構方面:開發恒大3.0架構下的大、中、小三大平臺,采用IPB電控制動系統,R-EPS轉向系統、空氣懸架等底盤技術推進開發。
(5)電子電器架構方面:由博世等領銜開發,采用了先進的“全域控”方案,包括智能駕駛、網聯信息、車身控制、動力底盤四大域控制器和車載以太網,支撐5G通信、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V2X全自動場內泊車、OTA遠程在線空中升級、EHMI實時多屏人機交互智能座艙、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AR-HUD等技術與功能的實現。
(6)產品方面,恒馳旗下首款產品“恒馳1”計劃今年亮相,2021年量產。
(7)下一步,恒大將逐步完成軟模工程樣車的小批量試制、智能座艙的設計、工程樣車第一次冬季試驗等一系列工作,為恒馳的全面量產做準備。
恒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一覽 | |||
產業布局 | 領域 | 具體細分領域 | 布局 |
整車研發制造 | 核心技術領域 | 3.0底盤架構 | 與德國BENTELER和FEV合作,縮短研發制造周期 |
動力總成 | 與德國hofer成立合資公司,恒大持股67%,發力 三合一動力總成技術 | ||
整車研發制造 | 與科尼賽克成立合資公司,恒大占股65%。雙方聯手打造的新能源超跑Gemera已全球首發,限量300輛 | ||
電機 | 收購荷蘭e-Traction和英國Protean | ||
工程技術領域 | 與德國FEV、德國EDAG、加拿大MAGNA等企業合作 成立恒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全球招聘8000人 | ||
造型設計領域 | 在全球聘請15位設計師,產品設計覆蓋頂級型、超豪華型、豪華型、尊享型、舒適型、經典型等系列產品 | ||
產品規劃領域 | 首款產品恒馳1計劃2020年亮相,2021年量產 此外在3.0底盤架構基礎上同步研發14款新車型 | ||
零部件供應鏈領域 | 與博世、麥格納、大陸、采埃孚等60大汽車零部件企業合作 | ||
生產制造領域 | 目前擁有廣東、上海、天津、遼寧等整車上產基地,首期規劃總產能超過100萬輛;其中,廣東、上海生產基地將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產,首期產能均為20萬輛 | ||
智慧充電 | 與國家電網成立合資公司“國網恒大”,雙方各持股50% | ||
銷售網絡 | 入股廣匯集團 | ||
動力電池 | 入主卡耐新能源。已擁有江蘇、遼寧等多個生產基地, 規劃10年內建設多個60GWh的超級工廠,打造電池產業生態鏈 | ||
制表:汽車之家 行業組 |
■不具競爭、天生自信?恒大談造車競爭力
從這一系列“買買買”的動作不難看出,恒大在造車路上已下定了決定,以期在短時間內、規模量產“爆款”恒馳產品。然而作為跨界造車者,恒大仍面對諸多競爭對手:不僅有紛紛向電動化轉型的傳統車企、逐漸開啟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還有同是地產商跨界的寶能集團等等。相較之下,恒大的競爭力何在?對此,彭建軍具體提到了4點優勢:資金優勢、多元化產業聯動優勢、品牌優勢、后發優勢等。
資金優勢無需贅言。值得一提的是其多元化產業聯動優勢。恒大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多元化產業聯動優勢明顯。在客戶資源方面,其會對包括地產、旅游、健康、體育等業務在內的高價值潛在客戶進行開發和挖潛。僅在地產主業方面,恒大就在中國280多個城市擁有800多個項目,600多萬業主,他們將成為恒大龐大的客戶基盤。同時恒大自有的超萬名銷售人員、恒房通App超1400萬名的兼職銷售員將與恒大入股的廣匯門店深度合作,最大程度促進成交。
而汽車產業從基地建設到量產交付再到充電等使用環節的上下游業務,可與其他產業合作,進一步挖掘新增業務方向,拓寬恒大的產業布局,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時,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各產業通過集團統一、大規模的招投標采購,還可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品牌優勢層面,恒大認為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會給恒馳品牌帶來天然背書;而在后發優勢維度,其認為恒大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沒有傳統燃油車生產的包袱,通過觀察先進入企業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的不確定性并調整經營策略,起步晚的恒大可以取長補短。
不過,雖然恒大對造車信心滿滿,但挑戰也同時存在。首先是質疑,目前汽車行業內外仍有很多聲音,對恒大造車并不信任,認為其造車之心并不純粹,有“圈地”的嫌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恒大汽車的接受度;其次,汽車制造極為復雜,需要精專的研究和沉淀,雖然恒大通過“買買買”布局了汽車產業鏈各個領域,但是否真的可以“速成”還未可知;再次,目前恒馳自身品牌力不足,尚未有產品支撐,如果首款車型落地起不到良好效果,后續產品或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未來如果恒大依靠房產而關聯汽車銷售,也有可能會激發一部分消費者的抵觸情緒等等。
全文總結:客觀來講,恒大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時間并不長,用一年時間完成全產業鏈布局,的確證明其實力不凡。不過,恒大想在短期內獲利絕非易事。在重金投入后,消費者是否買賬、新能源汽車能否助力恒大進一步發展,仍要且行且看。(文/汽車之家 才麗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