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2020年,智能手機已經人手一臺。沒有人會在意打電話時信號好不好,芯片、算力、拍照等,成為衡量好手機的標準。
汽車是否也一樣,“智能汽車”成熟后,“傳統汽車”還有人買嗎?沒有人能否認這種可能。摻雜著焦慮和興奮,車企、互聯網企業、政府、學術界紛紛投身其中。使“智能汽車”成為時下最火熱的概念。
◆ 虛火褪去: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智能汽車?
8月22日,第三屆全球智能汽車前沿峰會(GIV2020)在廣州召開。這場全球智能汽車高端峰會上,多位嘉賓在演講時不約而同提到這樣一張圖:據美國咨詢公司Gartner研究,全球自動駕駛正在進入低谷。
過去幾年,智能汽車以超高關注度吸引了大量資本投入,但去年開始熱度下降。廣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說:“智能汽車發展逐漸進入了冷靜期,這是一件好事情,標志著產業發展又進入一個關鍵節點。”
這是一個褪去“虛火”的過程,也是新興產業必須要經歷的成長階段:在技術真正成熟前,早期大規模宣傳和投資逐漸收緊。等到技術成熟后,才會迎來新的“增長曲線”。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找到一個核心問題的答案:用戶對智能汽車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智能汽車是一個豐富的概念,其中,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是兩條主線。理解用戶需求,也應當圍繞這兩條主線出發。
自動駕駛能力,能夠體現企業技術實力。但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陳昊認為,當前汽車智能化重點,還是應該先放在車聯網上。通過面向本地化的智能技術研發,為用戶提供適合本地生活的智能生態。
技術的目的是為人服務。陳昊認為,如果不能保證安全性和用戶體驗,新技術就不應當過快推入市場。類似東風日產這樣的傳統車企,在智能化上很少“炫技”。即使可能因此喪失一部分用戶,也要保證技術的可靠性。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指出,“從發展階段看,接下來應該把網聯化、智能化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視智能網聯,不僅要從技術層面尋求突破,更要從需求層面進行探索。
汽車智能化,是技術和商業的綜合性挑戰。對用戶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炫酷、前衛和科技感;更需要價格合理、安全可靠、使用便利。實驗室里的技術,如何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產品和服務,是當前企業必須要思考的事情。智能汽車暫時“遇冷”,正是行業重新出發的契機。
◆ 以終為始:自動駕駛何時能夠落地?
智能汽車的終點,是最終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從2009年自動駕駛雛形出現,至今已過去11年。完全自動駕駛何時實現,如何實現,現在仍然沒有定論。
技術路線上,單車智能還是車路協同?前沿峰會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是一場閉門會議。為什么要如此慎重,因為路線一旦選定,就意味著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
學界和企業界,車路協同支持者眾多。東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智能網聯交通聯合研究院院長冉斌認為,車路協同不僅成本較低,實現起來也更加容易。冉斌在演講中說,“車路協同將路和車視為完整的系統,用聰明的道路彌補智能網聯汽車的不足。”如此一來,能提高車輛安全性、可靠性和相關功能,加快實現L3級自動駕駛。冉斌預測,和單車智能相比,可以節省50%-90%費用,10年左右時間。
馮興亞則表示,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并舉,才是適應中國市場的最佳解決方案。他認為,車路協同與單車智能并不矛盾,特別是中國具有市場容量、商業模式創新、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能夠催生出基于中國生態產業的智能汽車。
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進一步指出了車路協同可能存在的困難。古惠南說,“單車智能成本高,車路協同道路貴,我更贊同單車智能加適度的車路協同”。從實際應用角度看,如果產品想面向海外、農村等不具備車路協同條件的市場,單車智能是“ 必經之路”;實現車路協同,必須解決路權分配和建設成本的問題,如果路端建設過于復雜,有可能“勞民傷財”。
應用場景上,自動駕駛商業化如何落地?本次峰會上發布了《自動駕駛應用場景與商業化路徑》報告。報告中指出,自動駕駛技術將率先在Robotaxi、干線物流、末端配送、城市環衛、無人公交、封閉園區以及AVP自主代客泊車七大個場景率先落地。可以看出,這些場景仍然基于固定路線的商業服務。
小馬智行總經理莫璐怡認為,自動駕駛真正走向成熟,要符合“無人化和規模化”兩個標準。當前,長沙、上海、廣州等地都推出了無人駕駛出租試點項目。但車輛仍需配備安全員,數量也只能供用戶“體驗”,自動駕駛離真正的商業化應用仍有距離。
Gartner預測,實現L4級以上自動駕駛,還需要10年以上時間。這不僅是一個技術難題,還涉及商業、政策、法律、倫理等多方面約束。雖然前路漫漫,但企業必須以完全自動駕駛為前提,設計產品和技術發展路徑。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所說,“汽車智能化有很多層級,發展速度會非常快,如果企業不注意這個趨勢,肯定會落后。”
◆ 搶占未來:新產業鏈下的競合關系
當前,智能汽車這塊“蛋糕”還沒有做好,不同企業首要的任務是合力做大蛋糕。陳清泰指出,智能汽車產業鏈已遠遠超出傳統燃油車范圍,涵蓋信息化、網聯化、智能化、大數據、系統軟件等各類高新技術,“車企很難獨自把它拿下,跨界融合、協同創新是成敗的關鍵。”
事實也是如此,華為、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科技巨頭,已在國內形成自己的“朋友圈”。車企也主動尋求合作,通過合作伙伴彌補自己在軟件、通信等方面的弱勢。
另一大勢力,是傳統零部件巨頭和新興零部件企業。陳清泰認為,“智能汽車底層是智能零部件”。在智能汽車前進道路上,零部件企業扮演著重要角色。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總裁陳黎明提出,博世這樣的零部件企業,可以通過開源軟件的開放合作整合業界資源,讓大家共同打造自動駕駛,加速自動駕駛落地,“而不是重復浪費資源做同一件事情”。
但合作的同時,“主導權”問題也勢必會被提上日程。在跨界融合,開放共享的狀態下,未來汽車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哪些企業會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中掌握更多話語權?
古惠南認為,整車企業一定要掌握執行部分,“實現自動駕駛,底層是車載操作系統,中間是感知系統,上層是計算和執行系統。”數據計算和執行系統,主機廠原則上一定要掌握,否則產品無法實現差異化。
馮新亞認為,主機廠將會成為智能汽車產業的主要引領者。在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系統中,智能汽車“扮演著關鍵節點和核心載體角色”。越到高級別自動駕駛,越需要主機廠牽頭來做系統設計和整合。
站在自動駕駛公司角度,莫璐怡認為,主機廠有主機廠的優勢,平臺企業有平臺企業的特長。即使是自動駕駛公司之間,現在也還遠沒有到競爭的時候,“任何企業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都是整個行業的突破”。
主機廠有被顛覆的焦慮,互聯網科技企業有無法落地的迷茫。現階段看,合作是唯一的選擇。即使到了競爭階段,主導權也不會取決于業務類型,而是企業自身實力。掌握核心技術和用戶入口,才能把話語權握在自己手上。
◆ 結語
智能汽車會“殺死”傳統汽車嗎?或許有一天,發動機的轟鳴、機械的美感,都會成為少數人的情懷。汽車產品遠比手機復雜,“智能汽車”取代“傳統汽車”必然需要漫長時間。仰望星空的同時,企業也需要腳踏實地,從用戶需求出發,夯實技術,“智能汽車”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文/汽車之家 蔣平平)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