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能源] 超級播報,每周都有料,這一周新能源車圈的大事件不少,但有兩個“謠傳”格外引人注意,一則是“小米聯合比亞迪造車”,另一則是“百度或將與汽車企業聯手造車”,前者已被證實為謠言,后者則在官方“不予置評”中暗暗發酵。本期超級播報我們就來聊一聊互聯網大佬們“下海”造車的新聞為何這么頻繁,它們進軍造車界,又寓意何為?
不過很快,小米集團公關部副總經理王化在社交平臺針對該事件進行辟謠,稱小米沒有造車計劃,并且呼吁大家不信謠不傳謠。小米集團公關總經理徐潔云更是在社交平臺上夯實了小米不會造車,并表示:“掌握一個原則就行:但凡說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
上述幾家車企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對這個消息發布任何看法,而百度的回應是,“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反而是威馬汽車董事長兼CEO沈暉點贊了關于百度或與威馬聯手造車的相關報道,為百度造車這個傳聞添了一把火。
實際上見過大世面的網友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這幾年互聯網大佬們進軍造車界的傳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外有汽車專利被曝無數次,但遲遲未有實質產品推出的蘋果、谷歌,內有阿里巴巴與車企合資成立新品牌。互聯網巨頭們紛紛進軍造車屆,寓意何為?
一、跨界造車年年有,它們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從樂視網、董明珠開始,跨界造車年年都有,為什么小米、百度會不一樣?我們先從造假的海報上說,“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和8萬多的售價這兩點精準地契合了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年輕人花不多的錢就能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車。
互聯網企業的入局無疑能夠給汽車界帶來不一樣的理念,但更重的是在汽車行業越來越重視通信電子架構和智能駕駛的當下,它們最重要的是能夠給汽車智能化插上“翅膀”。而對于這些智能手機廠商、移動互聯網內容運營商來說,智能汽車是繼電視端、PC端、移動端之后,又一個智能終端的風口。
二、我們不造車只提供解決方案
和小米一樣,華為、百度、阿里巴巴這些所謂的互聯網企業們,實際上早就滲透到汽車行業當中,不過它們又分為堅決不造車派和曖昧派兩個路線。
華為雖然不造車,但它的“野心”并不小,準備在輔助駕駛軟硬件、車機系統、電驅動系統、5G車聯網、車路協同生態等領域都將提供解決方案,打算和車界的博世正面“剛”。華為的動作也夠快,目前已經和比亞迪、奇瑞、Arcfox極狐、長安等公司建立和深度合作的關系,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比起不少造車新勢力,華為的技術儲備和實力并不弱,為啥不造車?答案只有一個沒有必要。目前華為已經在車載芯片、通信架構和軟件算法上有所積累。未來是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既已抓住了軟件這個命門,造車與否真的不是那么太重要了,而且造車的門檻并不低,回報率也不高,前車之鑒夠多,因此華為選擇不涉及造車部分也非常合理。
在造車這個事上,相比互聯網BAT其他兩位,阿里巴巴算是前向邁進了一步,在布局斑馬智行、達摩院、高德、千尋位置之后,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品牌。
看來百度的眼光不會只停留深度合作上?還是想通過自己“造車”,獲得更深度的綁定,數據收集更完整、準確,軟件架構上也能更好地和整車配合。況且從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將是格局重塑的關鍵階段,正是互聯網企業借著汽車電氣化、智能化新的風口,實現二次騰飛的好時機。
超級播報點評:
互聯網企業造車早已不是新鮮話題,這些巨頭們也在多次造車與不造車之間反復橫跳,實際上無論它們是否真的“下海”造車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重點是它們已經盯上了汽車軟件這塊蛋糕,當全面智能化時代來臨,汽車制造公司是否會淪為它們的代工廠?汽車公司和科技公司之間的界限是否還那么清晰,還真的不好說。(文、圖/汽車之家 姜田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