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10月21日~24日,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5)在中國重慶·科學會堂召開。SAECCE 2025通過匯聚行業智慧、展示前沿技術、搭建合作橋梁,并攜手全球汽車科技力量,服務全球汽車科技發展,共創世界級汽車科技創新平臺。
論壇期間,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2000余名專家歷時一年半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3.0)正式發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進華就技術路線圖3.0的編制背景和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技術路線圖3.0進一步堅持了內燃機仍將是汽車的重要動力來源。至2035年,傳統能源乘用車實現全面混動化;到2040年,含內燃機乘用車(HEV、PHEV、REEV)銷量在乘用車新車銷量中的比例仍將有三分之一左右。
新能源汽車成為汽車市場主流產品。至2040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達到85%以上,其中BEV占80%;新能源商用車的應用場景將從當前的城市、短途場景不斷拓展至中長途場景。
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市場化發展快車道。到2040年,L4級智能網聯汽車全面普及,L5級智能網聯汽車開始進入市場,網聯協同場景覆蓋度、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支撐無人駕駛大規模安全應用。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行業同仁,非常榮幸代表2000多位國內外的專家來報告技術路線圖3.0的概要情況。
從四個方面進行匯報,第一方面背景,剛才小片也提到從2025年開始受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和工信部委托,學會持續組織行業開展技術路線圖的研究。2016年和2020年分別發布了1.0版和2.0版,應該說為行業和企業制定產品、規劃和技術戰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撐。2023年12月,學會正式啟動3.0的研究工作,2000多位專家歷時一年半形成今天的匯報成果。
路線圖的架構在集成的基礎上有創新,按照“1+5+26”,“1”是一個總體報告,“5”是5個技術群,“26”是26個專題首次把產品技術和制造技術體系同構獨立成冊。
第二方面匯報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趨勢。
全球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加速、智能化突破的新階段,電動汽車或者叫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全球突破1000萬輛的產量,今年大概率會跨上2000萬輛產量大關。我們國家今年滲透率也會突破45%,全球應該也超過20%。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進程加快,L2級輔助駕駛現在滲透率應該普遍超過50%以上,L3級的高級別自動駕駛也進入量產小規模產業化階段。
人工智能技術應該說是未來15年最大的技術背景,人工智能會推動產品技術、產品形態、產業生態以及制造業的全過程,深度變革,同時也會改變創新范式。汽車產業的生態也會進行系統性的大變革,主要體現在會重塑具身智能的汽車產品形態,重構跨域融合的汽車產業生態,重建和諧共生的汽車社會的關系。
當然,汽車產業的升級仍然面臨多重的挑戰和問題,從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我們主要集中在這樣四個方面。一是部分技術仍然是瓶頸有待突破,二是跨產業協同創新高效的模式有待探索,三技術驗證和標準體系,特別是面向自動駕駛的評價體系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四是人才的支撐體系存在結構性的失衡,我們現在的人才嚴重不能滿足產業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
面向未來15年,我們仍然認為汽車產業從全球市場來說,仍然是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壓艙石、推進器,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頭雁、主力軍。同時,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試驗田和主要的載體,我們更期待汽車產業能夠成為經濟全球化或者是產業全球化的黏合劑和連接器。
第三方面重點匯報面向2040汽車產業愿景和目標。
從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融合發展、和諧友好等方面提出了汽車產業未來的社會愿景,具體產業愿景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構建,跨界協同的新技術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成為未來技術的主要特征。具身智能會成為2040年普及性的產品形態,多個產業協同聚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自動駕駛和場景化服務驅動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全面融合、全域共享互聯,實現智慧出行多域融合發展的新生態。還是前面說的,寄希望于汽車產業能夠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仍然推動全球的開放合作,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產業新格局。

面向2040年,我們深度研討從這樣幾個方面提出來總體的目標,我們初步判斷2028年中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基本達峰,到2040年實現在峰值基礎上降低6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80%,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高級別自動駕駛會實現大規模的應用,中國會成為全球汽車科技創新策源地與原始創新能力能夠全球引領。初步構建創新引領、數據驅動、協同高效、韌性安全、低碳可持續的新型汽車產業生態,全面實現汽車強國的戰略目標。
從五個技術路線圖分別匯報主要的一些共識,未來15年,內燃機仍將是汽車的重要動力來源,到2040年我們初步判斷仍有三分之一需要由內燃機作為動力源或者是協同動力源。當然,我們也判斷2030年內燃機也普遍混動化,就傳統的純內燃機可以說到2030年以后基本上比例很小了。

汽車節能技術主要體現在動力來源多元化、能源效率最大化、控制模式智能化,特別是面向混動的專用發動機最高效率能夠突破48%,零碳燃料與傳統能源互補支撐多元動力體系并行發展,輕量化仍然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重要的節能技術,多材料混合結構設計與新材料應用是重要的方向,智能技術賦能將促進能源能量管理全局動態的優化。
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汽車市場的主流產品,前面說我們到2040年平均應該超過80%,乘用車超過會85%,商用車我們預期也會突破75%,也就是說,電動車會成為主流,燃料電池仍然期待它在重型商用車的低碳化方面承擔重要的角色,判斷2040年會實現百萬量的產量,400萬的保有量。

新能源汽車從動力電池單體形成高比能和性價比兩條技術路線并行前進,場景或者說產品定位不同選擇不同。總體上,液態電池逐步向固液混合和全固態升級,全球關注全固態量產時間表,總體判斷應該2030年會進入小批量產業化,性能是不是能達到期待的500瓦時每公斤有待觀察。
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性能將持續地提升,集中式電驅動系統將實現機電深度集成品質提升,分布式電機系統將于智能底盤深度耦合,機電耦合總成實現性能提升與構型創新。我也期待在2035年前后,分布式驅動將成為電動化的一個重要驅動模式。
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市場化發展快車道,在2030年判斷從中國來說按,乘用車L2級組合輔助駕駛基本上實現普及,商用車也會達到50%左右。
L3級,我們在2030年超過35%,2035年能夠達到70%以上,2035年應該說是高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應用,當然在2030年這個節點,特別是高級自動駕駛產業化進程或者滲透率相比較而言是共識度不高的,但是我個人比較贊同前一階段張院士在新能源大會上提出的,2030可能是高級別自動駕駛DeepSeek的時刻,大規模或者規模產業化關鍵節點。

基于AI端到端架構和支持強化學習的數據閉環將成為自動駕駛主流的解決方案,車陸運一體化將從輔助信息交互、協同感知、協同決策控制路徑縱深發展,場地覆蓋度安全可靠性將逐步提升,與單車智能協同支撐無人駕駛大規模安全應用。
共性支撐技術在未來15年加上智能化、集成化跨域融合轉型,我們想在幾個方面一個智能底盤加上形態多元化、部件線控化、控制智能化的方向升級,電子電器架構向功能架構集中化、硬件架構模塊化、軟件架構服務化方向發展,汽車專業芯片將超高性能、高級程度、低功耗方向演進,成用操作系統在向一體化融合邁進,支撐開源開放軟硬垂直整合的生態體系。
智能制造技術群也是首次和產品技術體系重構,但是單獨成冊,加強了深度研究,也是首創了汽車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分級方法,從要素、環節、分級三個維度構建這樣一個分級方法,期待到2030年有少數企業能夠達到智能化工廠的水平。到2035年有少數的企業能夠達到智能的這種,2040年希望有40%的企業達到最高,真正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實現人、產、供、銷、服一體化的智能制造。
由于時間關系,簡要內容匯報這么多,再次代表中國工程學會感謝兩千多位專家一年多辛勤的付出,也感謝給予研究支持的各方面朋友和機構。也希望這個成果能夠為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