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TSI采用了雙頂置凸輪軸結構
1、“可變氣門正時”的執行者
凸輪軸是發動機配氣機構的主要部件,其主要承載著控制氣門開啟和關閉的功用,而1.4TSI發動機具有的雙頂置凸輪軸的功用同樣如此。
圖示中,下側為1.4TSI引擎的進氣凸輪軸,上側為排氣凸輪軸
此外,凸輪軸同樣肩負的驅動燃油泵的任務,也在該款引擎上得以體現,位于1.4TSI引擎進氣凸輪軸上,鮮明的四方凸輪結構設計,便是用作驅動高壓燃油泵之用。(注:高壓燃油泵工作原理將在后續“1.4TSI發動機拆解之活塞缸體篇”,針對1.4TSI供油系統的講解中為您做詳細解讀)。
◆ 你所不知道的1.4TSI:“大眾”也有可變氣門正時技術
豐田的VVT-i,本田的i-VTEC,通用的DVVT,無論是何種英文簡寫,上述代號中均包含了一項共通的技術,這便是“可變氣門正時”。而該項技術借由豐田車型上的早期宣傳及發揚光大,其也成為目前國內車型宣傳必備亮點,以及國人對于車輛是否具有燃油經濟性的重要考量指標。但是,對于具有“技術品質領先”口碑的大眾而言,我們卻很少能夠在其產品宣傳及介紹中,發現針對此項技術所做的專項說明。而帶著諸多網友心中“大眾究竟是否擁有可變氣門正時技術”的謎團,我們在本次拆解中也為您找到了答案。
技術知識輔讀:何為“可變氣門正時”?其有何功用?
1.4TSI發動機具有“進氣系統”可變氣門正時技術:
“大眾的TSI系列發動機都應用了VVT可變氣門正時技術。”一汽-大眾工程師在就正時系統進行講解之前給出了我們上述肯定的答案。而本次拆解的EA111系列1.4TSI發動機,同樣也不例外,不過有別于DVVT進排氣系統氣門正時雙可變,其僅在進氣系統上采用了該項技術。
1.4TSI“VVT系統”的核心元件:
1.4TSI可變氣門正時系統主要由ECU(電子控制單元)、葉片槽式調節器、凸輪軸調整電磁閥以及傳感器等部分組成。
♦ 凸輪軸調整電磁閥:
凸輪軸調整電磁閥的主要功用為調節內容機油通道的壓力值
♦ 凸輪軸位置傳感器:
凸輪軸位置傳感器負責傳輸凸輪軸相位信號
♦ 葉片槽式調節器:
可變正時系統的核心元件“葉片槽式調節器”位于左側進氣凸輪軸外端
葉片槽式調節器內部機械結構
葉片槽式調節器工作原理示意圖
1.4TSI具有的VVT葉片槽式調節器由外殼體、內部葉片轉子以及位于葉片轉子內部的鎖銷組成。其中,外殼體與外部的正時齒輪固定,實現曲軸通過鏈條傳動驅動進氣凸輪軸的功用;而位于殼體內部的葉片則直接與進氣門凸輪軸固定,并與之一同旋轉,通過帶動凸輪軸與殼體產生相對的轉動位移,來實現凸輪軸的進氣相位改變;而鎖銷的主要功用,則用于外殼與葉片的連接,實現進氣相位的固定,防止凸輪軸復位。
1.4TSI“VVT系統”如何實現“可變”:
1.4TSI的氣門正時可變則由上述核心元件來共同協調執行,其中,ECU儲存了最佳氣門正時參數值,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ECU通過收集凸輪軸位置傳感器、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曲軸位置傳感器等相關元件反饋的信息,并與存儲的最佳參數值進行對比,在計算出修正參數后,發出指令到凸輪軸調整電磁閥:
通過雙油道機油壓力差值驅動葉片,帶動凸輪軸旋轉改變進氣相位,是1.4TSI正時可變核心所在
電磁閥則根據ECU的指令,通過改變機油液壓實現對于內部機油槽閥位置的控制,把提前、滯后、保持不變等壓力信號指令,轉化為輸送至葉片槽式調節器中不同油道上的機油壓力,通過雙油道機油壓力差值驅動調節器中的葉片,帶動凸輪軸旋轉改變進氣相位實現氣門正時的“提前”或者“滯后”,從而實現氣門正時的連續可變。而1.4TSI的正時相位調節范圍可達20°凸輪軸角或40°曲軸角,為大眾該款核心動力在減少排放和燃油消耗,以及改善動力性能表現上提供了積極的“可變”保障。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