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鮮技術解讀] 近一段時間,豐田、本田、馬自達等日系廠商頻繁發布了與提高發動機燃效有關的新技術。現在,海外媒體曝出寶馬也在測試一項既能提升發動機動力,同時又可以降低油耗的技術。那么,這項名為噴霧冷卻的技術對發動機的提升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詞呢?
■ 如何工作?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汽車同人類頗有幾分相似,發動機的角色類似于人類的心臟。當我們平時呼吸時,從鼻腔中吸入空氣即可。長跑時,便需要鼻子與嘴一起工作。根據發動機不同工況調整進、排氣系統的配氣機構便是應用的類似原理。當渦輪增壓發動機高負荷工作時,會逐漸吸入溫度較高、密度較低的熱空氣,帶來燃燒效率降低的弊端,寶馬這項技術便是降低此時吸入空氣的溫度,提升燃燒效率。
當系統判斷發動機在高負荷、高工況工作狀態時,如果僅是開啟進氣歧管內的噴霧系統仍不能有效降低進氣溫度后,布置在燃燒室的噴嘴也將開啟,直接將水霧噴入燃燒室,從而更加有效的為發動機進行降溫。
■ 水一定是發動機的宿敵?
眾所周知,在車輛駛過積水路面時,一定要注意積水深度,防止其從進氣口,經進氣歧管涌入發動機中,造成損傷。那么,這項主動向發動機燃燒室內“噴水”的技術難道不會損壞發動機嗎?
其實,我們此前的“小心翼翼”與這項技術并不沖突,問題的關鍵在于水量,亦即這項技術中噴霧的把控是重中之重。電腦會在噴霧前精確計算水霧、汽油、空氣的混合比例,確保霧氣既可以充分吸收熱量,又可在混合氣進入燃燒室并被點燃之前完成蒸發,避免影響燃燒效率。同時,為避免發動機處于低負荷工作時,噴霧導致燃燒不充分現象的發生,此時燃燒室中的噴霧嘴并不工作。
■ 不僅幫發動機更穩定
得益于這項技術,發動機壓縮比也可以從原先的9.5:1提升至11:1,輸出功率最多提升10%,并且噴霧系統帶來的進氣溫度降低還可以降低發動機相關零部件的熱負荷。寶馬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發動機的活塞、閥門、催化器和渦輪增壓器這些部件使用壽命都會大大加強。除此以外,燃油兼容性也會更優秀,因此,即便是使用部分國家汽油標號相比德國偏低,也同樣可以達到設計時的功率,而不用因個別地區的燃油品質問題而降低發動機輸出功率。
相關視頻:
光看文字有些枯燥,下面這段視頻很好的展示了這套系統由發動機負荷較小時的不工作,至負荷較高時的介入工作,推薦您觀看。
■ 新技術可能遇到的問題
● 控制噴霧量
雖然這套噴霧系統擁有提升發動機功率、提高發動機燃油實用性、提升相關部件耐用性、降低燃油消耗等諸多優點,但是在技術上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克服。
● 水源的選擇
雖然這套噴霧冷卻系統設計時考慮到了排除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大多數用車環境,也就是說日常行駛大部分情況下都您都無需考慮為噴霧系統補水的事情,但如果在諸如冬天這樣較為干燥的環境時,您就可能需要為系統補充噴霧用水了。
■ 歷史悠久的新技術
同線傳轉向這樣逐漸應用到汽車上的新技術類似,這項噴霧冷卻技術最早也應用在航空領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美國、歐洲等汽車廠商在上世紀中葉便將其用于量產車,但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中冷器的誕生最終代替了噴霧冷卻系統。
此后,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冷器的誕生代替了噴霧冷卻系統,不過其仍舊在改裝車以及賽車上服役,半個多世紀后,寶馬再次“翻出”了這項技術。2015賽季MOTO GP大獎賽的寶馬M4安全車便已搭載這項技術。顯然,嚴酷的賽道是考驗這項技術穩定性的最佳實驗臺,而搭載在1系上就是對其量產情況進行的實地考察了。
從M4安全車到未來1系上,體現了寶馬的不同設計思路,對于擔任安全車的M4而言,其需要的是長時間在高工況、高負荷下工作。噴霧系統除了能幫助其提升動力表現,還可以降低進氣溫度帶來的發動機穩定性的提升。
另一方面,1系上的1.5T發動機采用的噴霧冷卻系統其冷卻水來自空調系統冷凝水。這也就意味著只有當您開啟冷風時,才會為噴霧冷卻系統提供冷卻水。由此看來,寶馬對這套噴霧冷卻系統的邏輯控制方面,會參考外界溫度。
■ 新技術的未來
目前,2系運動旅行車以及i8搭載的均是代號B38的1.5T發動機,近期小改款的寶馬1系也增加了一臺1.5T發動機的動力配置,相信未來這項噴霧技術成熟后,我們將會在越來越多的寶馬車型上見到這項技術。
全文總結:
近半世紀前的技術再次浮出水面,這個現象并非是技術的倒退。噴霧冷卻系統在當今這個缸內直噴技術與渦輪增壓技術當道的今天,其將會起到輔助中冷器降低進氣溫度的作用。對于性能車而言,它可以帶來發動機動力上的提升。對于家用車而言,其帶來的節油效果也會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相關連接:
節油新利器? 評豐田1.5L高效發動機
//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506/875009.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