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我們經常會在評論區里面看到,比如“某某產品做到什么程度,我立刻會買”,或者是“現在技術還不成熟,這些產品必須怎么做才會成功”。這里面的“程度”和“怎么做”表達了我們對于產品的直觀需求,也希望這些需求能夠盡快在產品升級中實現。但...車企真的會根據這些方向付出對應的努力么?可不一定,就比如當前很多人都不那么滿意的新能源汽車,在這件事上車企也許和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我需要續航500公里以上,需要快充15分鐘充滿電,需要新能源車擁有和燃油車同樣的駕控感受”,這些共鳴都是來自于當前新能源汽車在產品力上出現的不足,也來自于與傳統燃油車的類比心理。當我們必須去接受一個新產物時,至少希望它不會比老產物更差,而如果車企同樣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出現的技術問題,結果很可能變成了“費力不討好”。說真的,即便未來有一天這些數據都滿足了,我相信新能源市場還是不會被買賬,因為它仍不具備核心競爭力,這樣的結果對于所有車企而言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今天的內容里,我們也來聊聊面對用戶需求,車企腦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有個故事,福特當年在進入汽車制造業之前,曾在社會中做過一次調研,問大家到底想得到一款什么樣的出行工具,而人們給出的答案都是:我們需要一臺更快的馬車。如果當時福特真的去按照這樣的用戶需求去付出行動,那可能永遠也做不出汽車了。這個故事也在后來被泛用到很多產品研發上,來警醒解決需求時的出發點并非是完全聽從用戶的聲音。
的確,當我們需要一臺“更快的馬車”時,”快”才是我們要表達的真正需求。當然解決這個需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繼續去開發馬車,讓它跑的更快,或者從其他角度來徹底解決甚至顛覆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例子和當前正在快速成長中的新能源汽車一樣,在產品力出現了問題時,我們所需要的可能與車企正制定的研發方向并不相同,因為用直線方法去解決問題往往在收益上也是最低的。
● 新能源汽車應該不在局限于“車”
期待與回報永遠是有落差的,好的結果多數都是因為不按套路出牌,就比如特斯拉。這家公司一開始就沒有將自己定位于一家純電動汽車知道企業,這也讓其在技術研發路線上總是在帶動著一部分市場需求,而不是跟著需求走。到最后,它的產品最大魅力已經不在單單只是一臺車上亮眼的參數,而是拿出了其它可以改變我們駕駛習慣的東西,比如輔助駕駛以及自動駕駛,這些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在結果上來看是非常成功的。
在上周很火爆的一個視頻中,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先生在評價特斯拉時說到,這家公司根本沒有想在造車這件事上花太多心思,車對于特斯拉而言只是一個載體,它搭建的線上系統才是本尊,即便這里面的一些技術還沒有被市場所肯定,但至少它在向這個方向持續前進著。
在難以解決的問題面前徘徊,不如從其它維度來打開市場,特斯拉最早在技術戰略制定上就讓自己擁有了一個全新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產品力也就繞開了續航、充電時間這些基礎參數上,當然特斯拉在這些數據上也并不算差。所以人們也會很快的將它從與燃油車的類比中拿出來,用一些新的角度去看待它,畢竟在它身上有著優于傳統汽車且不可取代的價值。
同理,目前很多新興車企在技術布局中也盡可能繞開了與用戶需求“硬碰硬”的局面,它們在向共享出行,車聯網以及其它更具備競爭力的技術領域伸手。規避難以實現的,然后積極面對還未實現的,除了給自己帶來生機,也會給市場帶來驚喜。總而言之,面對事物所有人都是結果導向的,如果按照既定結果去做,即便做到最好也只是個及格。
● 降維打擊,新能源汽車帶來的成本革命
可在新能源市場中只有一個特立獨行的特斯拉,而且它本身也在建立了初始格局之后,陷入到產能、成本控制以及技術二次躍進的困境中。而同處新能源行業的其他多數企業仍然活在與傳統燃油車水深火熱的市場競爭中,尤其是來自于消費者對于后者的依賴性,讓新能源汽車必須想出更現實的方法來讓自身更具競爭力,那就是:發起成本革命,降維打擊。
燃油車市場已經培養出一套完善的市場標準制度,緊湊型車、中型車、中大型車的定級模式已經太成熟了,但成熟背后也帶來了新的機會,如果新能源車企想在市場中安撫住我們的心,降維打擊,壓低終端價格將會是一個有效的手段。如果成本革命成功,未來一個完美的結果將是我們只用現在緊湊型車的錢,就可以買到一臺在不降低品控和配置的情況下的中大型車,這聽上去還是挺令人興奮的。
在我們總是拿新能源車去對比燃油車時,硬件參數之外的另一大競爭核心就是價格。想一想過去兩年的時間里,很多新興車企都在考慮通過成本革命來進行“降維打擊”的市場套路,比如目前口號響亮的蔚來ES8,就是典型的通過壓低單車價格,讓一臺中大型SUV直接進入到40萬以內的區間,這種套路在結果上來看還是比較有效的,不但可以在新能源市場中脫穎而出,與燃油車對比也擁有了直觀競爭力。畢竟原先60萬的精裝修,現在只需40萬,美的很。
傳統車企也不排除正在做成本革命的想法,畢竟通過解決技術參數難題來提高競爭力的套路在新能源汽車上見效太慢,而一個偉大產品的誕生也絕非是靠參數取勝的。對于這些老牌車企而言,除了傳統制造成本之外,新能源汽車可以通過壓縮電池成本來控制價格,目前以戴姆勒、寶馬、大眾等歐洲傳統汽車集團為主,無一例外都在電池生產和供應鏈布局上下足了功夫。無論誰搶得先機,在未來降維打擊的成本戰上都會有巨大優勢。
● 總結:解決需求的能力,我們應該換個維度
記得在2009年,諾基亞N97上市,觸屏、全鍵盤、側滑,每個技術點幾乎都是按照當時市場需求來進行的技術開發。的確,N97的面世為當時的市場同樣帶來了不小的震驚,但在轉瞬間,就被iPhone4秒殺的渣都不剩。到底輸在了哪一點?或許就是輸在了我們今天所提到企業在面對用戶需求的問題上。
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在用戶層面帶來的需求想象空間無非還是拘泥于那些基礎參數上,可以實際新能源汽車在跳脫出這些枷鎖后,所能夠帶來的創新空間是遠遠大于傳統燃油汽車的。車企顯然會比我們更加清楚這一點,在結果導向上,這個市場還沒有到達一個技術爆發的時間點,但這也正是我們應該期待的,不是么?(文/圖 汽車之家 姚嘉)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