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如果說去年是一次“汽車技術變革年”的話,我想今年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了:“炒冷飯”。說直白一點,無論國內外各大汽車品牌,還是這些品牌“背后的巨人”們,今年似乎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難題,以至于在我寫文章的時候,腦海中都是曾經見過的畫面,甚至于一度打算暫停這一選題。當然,不寫的話領導就該說我了,那么今天,咱們就通過法蘭克福車展上的四家大型供應商——博世、愛信、采埃孚和電裝,給您聊聊今年為何大家都在“炒冷飯”。
先和大家說聲抱歉,法蘭克福車展過去了這么久才寫選題,確實太晚了。不過說實話,這個選題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打算和大家聊聊,不止是在于供應商,更多地想聊聊在這個“轉型時期”到底汽車技術該何去何從,如果大家有任何汽車技術展望,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積極與大家互動的。
○ 正值汽車技術變革時,供應商的日子也不好過
德國法蘭克福車展是我個人最期待的車展,不僅是因為這個車展的規模很大,歷史悠久,歷年來各路重磅經典車型爭相斗艷,更重要的是,法蘭克福車展的供應商展也是一大特色。
記得前年我前去德國參加法蘭克福車展,當時給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真豐富啊”,不僅車型全,夠新夠重磅,供應商展館更是讓我見識到了什么才是“硬核”:數百家供應商齊聚一堂,各種新技術新科技百花齊放。完全不夸張的說,當時車企敢吹的各路技術,你在供應商展里都可以看到真正量產化的東西,甚至于還有下一代樣品,而車企所謂的新技術,也不過是把供應商的“成熟產品”吹成自己的罷了。
然而從今年開始,無論我國還是整個國際市場,汽車市場都展現出了明顯疲態。這不僅僅是經濟原因,更重要的是在于整個汽車行業都在面臨一個技術上的轉折點:日漸嚴峻的排放法規致使很多車企考慮轉型新能源方向,內燃機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或在未來畫上句號,而如今電動車卻還存在很多技術難題(如電池安全、續航等),自動駕駛技術落地也面臨一些政策與輿論等方面的阻礙,雖然未來前景可觀,但短期內做不到大面積普及。
也就是說,我們目前正在一次史無前例的汽車歷史轉折點上,各車企紛紛拿出對策,供應商也正在大面積調整轉型,但最終結果如何,無人知曉。在這個節骨眼上,人們對于汽車的消費力出現下滑,更加理性的消費觀讓大家不再敢冒險“嘗鮮消費”,供應商也只能提前做好技術背書,什么都嘗試著做一做,但極其前衛的概念性創新技術,似乎鮮有開發了。
○ 博世(Bosch):依舊是什么都在做,但似乎都是“熟悉的面孔”
作為世界第一大供應商,博世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其“觸角”伸向了方方面面。這不僅僅說是因為資本足夠強大,足以支持其產業鋪的很寬很廣,更重要的在于博世本身的研發實力有目共睹,甚至于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主流技術發展路線和部分標準制定。
在我看來,博世今年更注重一些務實的操作,比如升級優化原有技術,并進一步降低其零部件價格,去吸引更多車企選購博世配件,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博世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去過分展望未來,時下博世在自動駕駛和新能源軟硬件方面均有相對應的量產產品,概念性產品并不能快速得到普及,那還不如著眼于當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