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90nm以下工藝的芯片會出自12英寸晶圓。比如5nm工藝的蘋果A14、驍龍888處理器等。像MCU微控制器、ESP車身穩定控制單元等汽車上常用的電子元件,采用90、100、130nm工藝的居多,28nm工藝的都是個例。對于車企的需求,晶圓廠成本更低、技術更成熟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足夠了。
不僅如此,晶圓廠的制造工藝需要不斷進步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相比生產工藝不先進、主要靠走量的MCU等元件,如何提升自身實力,拿到蘋果、索尼等大廠下一代產品的訂單,才是晶圓廠喜歡琢磨的事。畢竟,iPhone手機和PS系列游戲機的出貨量更可觀,5nm、3nm等先進工藝也會為芯片代工廠帶來高光。
從算力上說,40nm和28nm工藝的芯片能夠提供1TOPS算力(1TOPS=每秒鐘可進行一萬億次計算),而車用芯片算力基本為每秒數十億次,跟1TOPS相去甚遠。伴隨駕駛輔助系統與智能座艙的發展,車規級芯片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高,以高通8155和英偉達DRIVE AGX Orin芯片為例,兩者算力分別是360和254TOPS。
說到這,就解釋了MCU斷供導致大眾、通用、特斯拉等諸多車企缺“芯”停產的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在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期間,部分車企看到銷量下滑主動取消了電子元件的訂單。同時居家辦公的興起,帶動了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一系列電子產品的消費。不受待見的產能空了出來,喜聞樂見的領域需求大增,“前途”和“錢途”二合一,晶圓工廠樂壞了。后疫情時代,車企開始追加電子元件訂單,這就遇到了排隊問題,本就不多的8英寸晶圓產能大家都要排隊。抱怨加價提車,或者等好幾個月看不到愛車的朋友,往“好處”想想,沒準車企也在等,比你還沒轍呢。
雖說火災、干旱等不可抗力等因素是造成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但利潤和市場需求才是晶圓廠調整產能的決定因素,更何況自己還要研發新工藝力求跟上時代呢。就像去私房菜館點獨家特供需要提前預約一樣,增加“非主流”生產線很不劃算,有這功夫商家能翻好幾桌了。
■Tire1博世的晶圓新征程
說到德國博世,大家都不陌生。它的業務包含但不限于汽車、工業等領域,也是不少車企的一級供應商(Tire1)。像單手可持的家用電鉆、ESP車身穩定控制系統,這些都是博世的杰作。
在1995年和2010年,這個工廠分別引入了150mm和200mm晶圓制造技術,也就是6英寸和8英寸晶圓。除了滿足自家車用電子元件自產自銷之外,博世還涉足了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無人機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芯片供應。具體說,從1978年推出ABS防抱死模塊,到壓力傳感器等MEMS微機電系統,博世Reutlingen工廠都能產。
伴隨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相關功能在汽車上普及,每輛車上半導體元件的數量和成本都在逐年提升,這些對博世的晶圓產能與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位于德累斯頓的300mm(12英寸)晶圓工廠誕生了,新工廠是博世集團130 多年歷史上總額最大的單筆投資,也是博世邁向工業4.0的起點,未來歐洲三分之一的芯片將來自于這里。
按照計劃,博世德累斯頓晶圓廠將于7月開始啟動生產,比原計劃提前了6個月。新工廠生產的半導體將應用于博世電動工具,而車用芯片的生產將于9月啟動,也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月。
晶圓廠中來自于設備、傳感器和產品的所有數據都被記錄在一個中央數據庫中,每秒生成的生產數據相當于500頁文本。一天之內,數據總量就超過4200萬頁。這些數據將由人工智能評估。
從晶圓到產出芯片等成品,整個過程會經歷700道工序,耗時10周時間。在新工廠里,晶圓的運輸過程實現了全面自動化,幾萬平方米的廠區之后會提供700個人工工位。當然,據相關資料稱,12英寸晶圓加上裝載具后的重量,超出了人工運輸的載荷極限,這或許是12英寸晶圓工廠需要高度自動化的原因之一。
作為眾多車企的一級供應商,在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對汽車芯片提出高要求與高需求的當下,自建工廠是博世面向未來,并盡可能規避市場供需關系造成價格波動的最佳選擇。而生產12英寸晶圓,不僅能將晶圓單位面積的利潤和產能最大化,也為日后迎接更先進制程工藝埋下了伏筆。
寫在最后
汽車智能化、自動化的背后,是芯片、軟件等相關技術的持續加碼,與其說前段時間的芯片告急揭露了半導體行業的產能問題,倒不如說這恰好暴露了汽車芯片與電子產品CPU等元件的技術差異。把決定價格的話語權握在自己手里,這是傳統供應商、主機廠都會想到的事情,而擁抱新技術與行業發展趨勢,或許是傳統之外新潮的方面。沒太看明白的話,琢磨一下便利店里貼自己牌子味道和某氣森林差不多的飲料,道理差不多。(文 汽車之家 馬一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