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車制動
在談及黃龍600的制動性能前,對于中量級/重量級重型機車的制動技巧,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我在買車時,銷售商及現場車友,紛紛忠告少用前剎多用后剎,因為速度快前輪剎車過重有可能發生前翻的危險。然而事實上,摩托車的剎車技巧,多數情況下都應使用前剎多于后剎。首先,從制動力分配及剎車機構的設計上看,前剎的力度及強度要高于后剎。其次,前剎車制動狀態下,其穩定性要高于后輪重剎后導致的甩尾鐘擺。對于摩托車而言,一旦后輪發生甩尾鐘擺,若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控車訓練,極容易摔車。
言歸正傳,黃龍的后剎車紛紛被車友詬病。實際體驗,能夠明顯感受到后剎車偏軟。相比之下,前剎車則要穩定很多。日常駕駛中,我更習慣于剎車配合降擋,通過發動機的牽引力控制配合剎車,如此能夠更好的控制車身姿態,避免因為單純依靠剎車帶來的車輛失控危險。也許有車友會問,剎車系統能否后天升級?之前,在與經銷商的交談中得知,目前黃龍前剎車系統(盤/片/上下泵/鋼吼)有Brembo的升級產品,但價格很高,在1萬元以上。
聲音
對于騎手而言,摩托車的行駛噪音,是一種“享受”。當初選擇黃龍,看重的是它采用直列四缸設計,它沒有V型雙缸、水平對置雙缸、直列三缸/雙缸,所擁有的“突突突”的散碎,換來的是緊湊有力、渾厚低沉的音質。傳動部分,原車的鏈條很緊,我想目的是為了保證傳動的效率。輪胎噪音忽略不計,因多數情況都會被高亢的排氣聲浪所掩蓋。也許是個別車輛的問題,前輪的行駛噪音很大,有種因剎車片間隙小,與盤片摩擦,發出的“嗡嗡”聲。同樣的問題,在閆闖的車上也存在,但聲音要小一些。
但凡買大排量摩托車的朋友,沒人會忽略排氣的聲音。這點與買運動型汽車人的消費趨向是完全一樣的。我的車比閆闖的車,從生產日期上看,晚了1個月,但因排氣尾管的直徑加粗,相較閆闖之前所騎行的車輛在聲音上,要低沉厚重許多。有很多車友,對黃龍600的排氣聲音不滿,后天升級了國產手工仿造的“天蝎”排氣,價格在2000元左右。除了國產手工排氣外,也可以選擇荷蘭品牌Laser生產的原裝位產品,價格在6000元左右。山寨產品,便宜,但做工和聲音調校相對粗糙。Laser屬于改裝廠牌,長期為雅馬哈、阿普利亞、寶馬等大品牌提供原裝位產品,材質涵蓋了碳纖維、鋼制等,技術和工藝成熟,但缺點是價格比較高。
水溫問題
即便經歷了提車故障,但在后續的使用中,黃龍的水溫仍然偏高。15分鐘的騎行、80%工況處在動態50km/h的車速,20%工況等燈,水溫還是快速的飆升到了104度。對于黃龍水溫問題,我會繼續跟蹤。期間,有車友呼吁廠商正視此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希望廠商不要辜負這幫如此有寬容心、耐心、力挺國貨的可愛車友。
與機動車的路權關系描述
在很多人眼中摩托車是交通環境里的不安定因素,在北京騎摩托的日子里,談到與汽車的路權,有兩點感想與各位分享。路上行駛,騎手必須要以機動車的行車規則要求自己。超車、并線、紅綠燈起步位置最容易導致汽摩路權爭斗。很多朋友騎摩托超越汽車,不打燈,導致汽車駕駛員無任何預判準備。因摩托車的尺寸較小、提速快,跨多條行駛線,連續并線的行為屢見不鮮,同樣讓汽車駕駛員怨聲載道。在城區,面對紅綠燈啟停工況,摩托車因車身很窄,喜歡在同一條行駛線上,越到同線停車的汽車左右兩側,這讓汽車在起步時安全感極差。
除此之外,因摩托車騎行的坐姿較高,城區駕駛時摩托車騎手應提前判斷,盡可能遠離女性司機。此觀點,不代表對女性汽車駕駛者存在歧視,要點是女性駕駛者多數沒有摩托車駕駛經驗,在路上行駛時對于摩托車的路權理解多以物理尺寸作為判斷標準,經常出其不意跟你并行突然一把輪并到你斜向前方。
結語
300公里的騎行體驗,對黃龍整車的最終表現下定結論為時尚早。然而僅就期間的騎行質感聯系遭遇,正如開篇所談到的,黃龍的整車素質與日系同類型機車有10年以上的差距。如果給它的騎行質感打個分,我給70分。相關于黃龍600及相關摩托車的問題,歡迎大家在評論或新浪微博中@汽車之家_劉濤提問,我會盡所能回復大家。(文/汽車之家 劉濤)
汽車之家摩托車論壇://club.autohome.com.cn/bbs/forum-o-200063-1.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