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Polestar 1(參數|詢價)的試駕活動在成都的金港賽道舉辦,而這次的試駕活動則完全選擇了市區和郊區的綜合道路,其中還包括了一段令人愉悅的山路。
五種駕駛模式任何你選:
這臺GT跑車的電驅混合動力系統,能夠通過改變前后橋動力系統不同程度的介入,來應對復雜的路況條件。在駕駛模式菜單中,你能夠看到四驅、純電、混動、自定義和運動五種駕駛模式。
對于日常市區通勤需求,它比那些續航里程只有60km出頭的插電混動車更加合理,這也是為何廠家要將Polestar 1稱之為豪華高性能電驅混合動力GT轎跑的原因。
運動模式下,600馬力和1000牛·米所帶來的推力持續且緊密。雖然坐在車內的我并沒有感受到像特斯拉P100D狂暴模式帶來的那種眩暈感,但它帶有節奏的加速過程依舊讓我印象深刻。
“起步既有”的機械增壓特性和48V啟發電一體電機的提攜,讓前置的內燃機也能具有超快的動力響應,即便在后置的大功率電機面前也能保證不拖后腿,而在全力的加速過程中,變速箱換擋時那微妙的階梯感還是能讓你清醒的意識到它內燃機的存在。
高速過彎的過程中,Polestar 1是會表現出一些前驅車推頭的跡象,此時車身穩定系統會暗中介入到內燃機的動力輸出當中,并同時控制外側后橋電機加大動力調整車身姿態,響應過程極其快速,駕駛者還沒來得及修正轉向,車輛已經按照最高效的線路通過了。
以后驅車的駕駛習慣來去駕駛它也是徒勞的,快速掄動方向盤鎖定好入彎角度,在反打方向之前,車輛已經通過加強前橋牽引力,調整后橋輸出,穩穩的駛入彎道,整個過程中車尾表現異常穩定,車身也少有側傾。
Polestar 1是兩套驅動系統協同工作,因此,你更感覺不到機械四驅運轉過程中的拉扯感。這就是Polestar 1獨特的駕駛感,它有別于常規驅動方式的駕駛特性,在前后橋動力系統默契的配合下,帶給你更加高效順暢的駕駛感受。Polestar 1對動力部分的標定已經足見工程師的實力,系統工作邏輯的智能性,在駕駛層面上完全不會帶給你任何困擾。
大量碳纖維部件的融入,不但減輕了車身重量,同時還提高了車身各處的剛性,尤其是承載更多電池重量的后部,坐在車內的駕駛者也能明顯感受到Polestar 1出色的完整性,即便激烈的駕駛,你也不會感覺到車身某個部位會給你渙散的感覺。
底盤的前后輪距的設定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車輛轉向設定的風格,雖然很多跑車都有著前窄后寬的輪胎,但是在輪距方面,它們多采用前寬后窄這種更偏向于后驅強調轉向靈活性的設定。而Polestar 1并不一樣,它的后輪距明顯更寬,所以,它開起來的時候轉向風格要比其它GT跑車顯得更加沉穩一些,這也與車型更追求快速穩定的調性有關。
而據廠家稱,Öhlins此次是從Polestar 1研發之初就加入到項目中,考慮到車身重量布局,四根DFV減振器的桶身直徑明顯加粗,除了22段阻尼調節之外,工程師們已經將減振器的高度調節至最佳的狀態,并建議車主不要自行篡改車身高度,因為Polestar 1原廠的車身已經相當低了。
我們的車輛在試駕前已經將前后減振器阻尼調節至前9后10的狀態,實際駕駛過程中發現這真的是個極為完美的設定。路感反饋十分清晰,柔韌之余還能將細碎顛簸所帶來的不適過濾殆盡。高速通過起伏路面時,DFV的特性更加突顯,底盤如同吸附在金屬表面上的磁鐵,只感受到車身極輕微的晃動,但卻感覺不到四個車輪有一絲一毫失去抓地力的情況發生。而當車輛通過減速帶時,車身也基本只留下“吭吭”的兩聲反饋,便不假思索地揚長而去了。
能在量產車上看到阻尼可手動調節的減振器已經是相當任性的事了,何況這還是一套貼身訂制化的Öhlins DFV,如此硬核純粹的做法,我真的要給Polestar極星的工程師們手動點個贊,你和他們不一樣!
車輛出色的高速穩定表現同樣離不開專屬定制化的P Zero輪胎,特殊優化過的胎紋更好的兼顧了輪胎抓地力和靜音性,而且在成都雨季下的濕滑路面上,它出色的濕地排水性能也給我留下了同樣深刻的印象。
除了坐姿低矮之外,略帶環抱感的駕駛艙其實和普通沃爾沃車沒有太多的區別,你依舊可以安靜的聽著Bowers&Wilkins音響中傳來的天籟之音,也依舊能夠享受到GT跑車優雅從容的那份快意,只是當對面迎面而來的大車與你錯車時,才會感覺到這臺車的寬度確實要比普通的轎車寬出許多。
全文總結:
Polestar 1很容易讓我聯想到那些退隱山林的世外高人,不外露、隱忍、看破世俗。也許別的GT跑車容易讓你沖動,但這臺會讓你越開越冷靜,久而久之,你會漸漸喜歡上這種酷酷的感覺,從內心里也想表現得更加紳士一些,于是乎,你悄悄的將駕駛模式選為純電,平穩安靜地駛入前方不遠處的小鎮,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也許這就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文明吧。
無論你接受不接受Polestar 1所展現的理念,你都無法忽視它精心打造的內在。而從它耗時且比較依靠人工的制造工藝來看,Polestar 1更像是在證明其負于匠心的底蘊,從實際意義上來講,這臺車肩負的任務遠不止年產500臺或者145萬元這些數字那樣簡單。它并不完美,但它的出現已經讓中國人的造車境界前進到了世界頂級水平。(圖/文/攝 汽車之家 于碩)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