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近日,在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19全球未來出行大會同期,汽車之家參與了組委會組織的“未來出行說”對話。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提出了有關未來交通與出行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在未來多種多樣的出行方式下,共享出行是解決擁堵的重要方式,自動駕駛將成為生活空間的延展。
從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加上全球電動化的整合,未來的出行將變得多種多樣。劉岱宗認為,最重要的投資將在出行領域,其中包括自行車、自動飛機等一系列交通工具,而最重要的技術革新將發生在汽車領域。
我國人口集中,需求力大,交通擁堵狀況明顯,因此在交通方面的整體投資要高于歐洲和美國,而共享出行正是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重要方式。對于最具代表性的滴滴出行平臺,劉岱宗認為,滴滴之前的快車模式并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擁堵問題,因為要考慮它的空駛里程等問題;但是其推出的順風車、拼車等功能,可以減少整體車輛出行數量,是真正減少擁堵的方式。另外,在高峰時段合理地調整出行方式、分配共享交通工具的位置也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擁堵問題以外,有數據表明,中國所有乘用車每天使用時間百分比不足10%,也就是說每天平均用車時間大約僅有2個半小時,其余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共享經濟也應與閑置資產相結合,為交通變革建立新的可能,并創造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劉岱宗還提到,以中國北京為例,目前1000人中約有340輛汽車保有量,而我國的人口密度和土地供給無法支撐龐大的汽車數量。因此對于我國來說,最應該重視和思考的應當是如何利用公共交通系統來引導城市交通的發展。
對于自動駕駛,劉岱宗表示,真正決定自動駕駛發展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引導人們利用這些技術來解決某些問題。當人們在車上可以解放雙手的時候,汽車便不僅是交通工具,而是生活空間的延伸了。
如此一來,移動出行的里程就會變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人們為了縮短通勤時間,往往會選擇離工作地較近的位置居住,哪怕是負擔高額的房租;自動駕駛實現以后,人們大可以選擇遠距離的居住地,因為在車內可以完成睡覺、化妝、吃早飯等工序。當然,無論技術是否達到L4、L5自動駕駛水平,都需要設立足夠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管理,這也是使用該技術的關鍵因素之一。
自動駕駛的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它,并讓其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提高交通效率。例如如何使道路更安全、減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如何幫助老年人出行,以及如何解決道路擁堵、噪音、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今天就要思考什么樣的場景能夠使用自動駕駛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如何反過來更好的創造社會價值、環境價值,以及交通價值。”劉岱宗說。(文/汽車之家 翁萌)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