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比亞迪、奇瑞、吉利、廣汽、上汽等“有頭有臉”的車企,卻被曝光卷入新能源行賄事件。中國裁判文書網近日發布的一份刑事判決書顯示,15家新能源車企工作人員行賄一位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工作人員項某。
判決書顯示,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項某在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任職期間,利用負責審核新能源車企新車型數據接入符合性等工作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多次收受現金、購物卡等形式賄賂共計價值人民幣25萬余元。最終,法院判決項某犯受賄罪、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行賄方包括奇瑞新能源、比亞迪、眾泰新能源、廣汽新能源、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研究院、長城汽車、長江汽車、東風特汽專用車、申龍客車、鄭州宇通客車、成都大運汽車、金龍聯合汽車工業、上海循道新能源的相關工作人員。平均來看,每家給予項某的現金或等價物金額規模并不大,一般在0.3-2萬元之間,目前尚未有確切消息顯示相關涉事車企工作人員觸犯了行賄罪。
為什么15家車企要“行賄”項某?這暴露了行業潛規則和車企普遍著急的心態。根據當地政策,車企對于在上海市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實施必要的遠程實時數據動態監控,按照有關標準和要求,接入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平臺。該中心所主導的數據接入流程,會影響車企新車上市銷售以及補貼的審批進度。
有外界質疑,行賄事件是否和新能源騙補有關。事實上,接入數據本身就是一種避免新能源作假騙補、檢驗車輛運營情況、追溯動力電池回收的手段。數據中心發起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也做了澄清,接入檢測報告是由專業的數據檢測系統完成,原始數據無法造假,也就沒有“騙補”一說。
另外有車企內部人士在接受媒體對話時分析:不排除利用私下好處快拿補貼或者多拿補貼的可能,但沒有達到騙補的程度。“兩萬塊就造假”可能性不高,有猜測是維護關系,比如能早一點送材料,或者整改時指點門路之類。
目前,為了優化流程,上海市新能源數據中心已經增加了預審環節。在國家層面,新能源車輛也需要把數據接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截至2019年6月,平臺累計接入226.8萬輛車,運行里程240.1億公里。隨著市場化進程和監管的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會越來越規范。(信息來源:《中國經濟周刊》、21世紀經濟報道;編譯/汽車之家 杜俊儀)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