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全球汽車行業,都在經歷變革,疫情如同寒冬,讓變化更加銳利。這是一場嚴峻的挑戰,有人倒在那里,成為后人的路牌;但新的機遇也不斷涌現,有人挺了過去,迎來下一個春天。
在寒冬初退的時候,8月11日,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召開。這場名為“冬芽”的會上,東風、長城、蔚來、小鵬,以及華為、騰訊等企業齊聚一堂,探討中國汽車的未來。
★ 兩大陣營“battle”:未來當屬于誰?
汽車行業變革已至,面對風起云涌的行業新趨勢,誰在真變革,誰在假創新?
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兩大陣營在這場競爭中“battle”。投票權屬于評委——我們手握重金的消費者。能打動用戶的“新汽車”,才值得人們轉身。而用戶的口味,正在隨時產生變化。
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說:“汽車行業是一個紅海,不動就會死。”蔚來創始人李斌說:“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應該給一個試錯的機會。”
時間仿佛回到20多年前,李書福剛剛開始他的轎車夢想,正在討要一個“失敗的機會”。歲月輪回,新一輪變革再一次開始。不同的是,李書福的機會由政策和管理者給;如今車企的機會,得向市場和消費者要。
在變革競賽中,新勢力一定比傳統車企更有勝算?長城剛剛度過自己的三十歲生日。一場“能否活過明年”的自我審問,是長城的“三十而已”,也是關于未來的冷峻判斷。
作為曾經的車圈后浪,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說:“電池、電機、電控這些技術都不是最難的挑戰,管理機制的變革才是。”打破傳統企業固有思維,長城的轉型同樣快且徹底。
新勢力也必須時刻保持警醒。李斌與何小鵬再次同框,一個銷量攀升,毛利率首次轉正;一個即將上市,奔赴美股敲鐘。兩位真正的“后浪”,從激烈的廝殺中取得階段性勝利。活著沒那么難了,但想長久活下去,也依然不容易。
用不到傳統車企零頭的銷量,拿下傳統車企難以匹敵的市值。李斌表示很謙虛:“新芽不會取代一片樹林,但智能電動車的普及會很快。”何小鵬表示很自然:“投資人和新銳們看中這個市場,雖然數量不大,但是質量很大。”
或許有人依然對電動車不以為然,但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已然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沒有哪一方必然會取得成功。魏建軍說:“新勢力不會永遠是新勢力,傳統車企和新勢力其實是一個賽道。”
出身不決定最終的結果,對轉型的認識程度,對用戶的響應速度,才是決定結果的關鍵。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快者生,慢者死。
★ 軟件定義汽車:智能決定一切?
當新老車企爭鋒相對時,華為、騰訊、阿里、百度,這些互聯網科技巨頭悄然入局,成為戰爭背后的“軍火商”。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說,“沒有什么傳統車企和新勢力,也不用管電動車、燃油車還是其他動力形式,唯有智能化是確定的,因為智能化才能給用戶提供最佳體驗。”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誰能掌握智能,誰才能掌握一切。
沒有人敢否定智能的重要,但到底什么才叫智能?一輛汽車的軟件功能,既涉及底層車輛控制,也涉及數字座艙系統,它們分別指向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哪些部分應該自己做,哪些應該交給別人做,哪些應該合伙一起做?智能汽車時代,車企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什么?
李斌認為:“軟件難點不是寫代碼,而在于構建生態。為了保證用戶體驗,蔚來打算做垂直一體化——底層車輛控制自己寫,應用層面可以交給別人。”
何小鵬認為:“核心軟件需要自研,但軟件全部自研也不現實。自動駕駛是現在的核心,智能座艙是未來的核心;操作系統可以不自己做,但數據系統一定要自己做。”
王軍認為:“軟件定義不了汽車,軟硬結合才能實現。因此華為不止寫代碼,還在做激光雷達研發。”
自動駕駛是智能汽車的主旋律。和自動駕駛這樣的硬橋硬馬相比,車聯網對于智能汽車,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博泰車聯網董事長應宜倫說:“車聯網只是一個啤酒扳手,未來汽車數字化轉型和未來的移動商業才是未來的方向。”
啤酒扳手意味著,車聯網應當是一個工具。關鍵不在于車聯網本身,而在于用車聯網能做什么。導航、娛樂、移動支付,在車聯網這個戰場,百度、騰訊、阿里都已入局。對這些巨頭來說,把車聯網變成新的流量入口,未來擁有無限的想象。
★ 時代風云變換:用戶到底要什么樣的車?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當下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
汽車動力路線和技術路線尚未塵埃落定,新玩家、新技術、新產品、新消費層出不窮。即使我們已經確定終點的方向,但通向終點的道路,依然懸而未決。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是一切問題的最終答案。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說:“企業家經營產品,完全靠國家補貼就是等死。”這位在美國建廠的中國企業家,深諳全球汽車變化趨勢。面向政策造車已經成為過去,面向用戶造車才有一線生機。
相比于傳統汽車,新時代汽車最大的改變,可能并不是把燃油換成電動,讓大屏取代中控,而是真正落實以用戶為導向,為用戶體驗負責。
嵐圖汽車CBO(首席品牌官)雷新說:“汽車行業應該改善,以創新的銷售模式和生態服務,滿足用戶全生命周期用車需求。”技術發展不是“軍備競賽”,誰能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誰才能獲得用戶的青睞。
新品牌,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時代造就了無數創新的機會。但企業是為創新而創新,還是為用戶而創新,將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同濟大學教授馬鈞說:“如果仍然只是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產品,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慢慢淘汰”。新時代需要的,是理性與感性融合,是以人為本的變革。
★ 結語
對于新生事物,人們習慣報以懷疑。冬天長出的新芽,很難看到春天的繁花,夏日的驕陽,和秋天的風景。但每一株參天大樹,又何曾不是一株新芽?在汽車行業百年變革之際,所有車企都歸零出發。這一場關于未來的競賽,現在才剛剛開始。(文/汽車之家 蔣平平)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