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正全面市場化進軍。中國、歐洲為代表的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正不斷提高。為進一步加強全球綠色低碳合作與交流,促進全產業鏈融合貫通,加速突破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障礙,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
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10家單位共同主辦,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電動化與全球合作”為主題。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高規格、國際化且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大會。本次大會有1000多名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政產學研高層云集大會現場,圍繞著氫能與燃料電池、電動化轉型、產業鏈協同與跨界、構筑智能生態等多個熱點議題展開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
汽車之家作為WNEVC2022鉑金贊助商及戰略合作媒體,在大會現場為大家帶來與會嘉賓的精彩觀點。在“交通與能源融合”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發表了主題演講。
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的演講分幾個方面,一個是講能源與交通融合與能源安全,然后講交通能源融合與氣候安全,再講講能源與交通融合發展的途徑,以及相關關鍵技術。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兩句話,一個是規模國際領先,一個是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是總體國際國內公認的評價。
大國崛起,首先要確保國家安全。國家安全當然我們首先會想到能源安全。俄烏沖突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也凸顯了能源的重要性。
石油天然氣,盡管我做了30年的電動汽車,我今天突然認識到,原來說慢慢會少的,但是我今天認識到,肯定石油天然氣能源將會長期存在,是為了保證安全。2021年我們國家原油進口對外依存度72%,我們國家天然氣對外依存度40%,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加強國家海空防衛力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必須保證國家交通安全。每天有接近100條10萬噸油能及漂泊在大海上,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的命脈,所以我們必須予以充分保證它的安全。
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應該說,我們非常感謝傅角今,當時二戰以后他第一次用毛筆在辦公室畫出了我們國家的11段過界線,奠定了我們國家南海的一個基礎,這里有馬六甲海峽,是我們國家燃油重要通道。我們必須確保能源安全的通道。
由于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及交通運輸血液和動力都是能源,交通領域我國接近60%的石油消耗,石油會作為長期我們國家的能源,也是道路交通車載戰備能源的動力。但是我們必須要加強從幾個方面,我們也必須確保能源安全,我們的能源將來會多種能源融合,風、光、電、氨、甲醇等綠色和傳統能源融合發展,以確保我國能源與交通的安全。
未來交通能源會形成傳統能源和綠色能源融合發展。能源安全也確保了汽車產業安全,中國制造業第一技術產業就是汽車,汽車直接產值是10萬億,目前自主品牌大概占45%,產值會更低一點,市場換不來技術,所以我們必須自主創新,必須進行換道超車,我們才開始發展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
第二個方面,交通能源融合與氣候安全。這也是我們國家30、60戰略,是已經確定的發展戰略,必須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全球已經有127個國家承諾的碳中和,能源與交通融合,剛才幾位領導也談到了,我們國家碳排放量當前全球第一,應該說目前還在增長。盡管我們的強度下降了很多,所以能源結構持續低碳轉型是能源交通領域碳減排、碳達峰、碳中和主要的目標和途徑。
另外,我們是能耗大戶,跟國外談判和氣候談判,主要是我們的人均還很低,這也是談判正式發展空間的一個基礎。但是任重道遠,全球交通領域碳排放占10%,道路交通大概占87%,包括鐵路和汽車。汽車碳排放仍然保持在5%左右年均增長,這個發展也對我們能源領域碳排放提出了嚴峻挑戰。
所以將來低碳發展我們必須建設以構建以設施高效銜接為基礎,以站場快速轉運為重點,以各種聯運形式競相發展為路徑,以信息資源整合為支撐,以設施設備及服務標準化為保障的多式聯動。
我們還要低碳發展,解決城市擁堵打贏藍天保衛戰。當然這幾年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藍天保衛戰方面,我記得當時我們在奧運會,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當時有一個專題是如何鑒定減排,當時我們定的是在奧運中心區實現交通零排放,電動車當時就是定的策略之一,電動化交通是我們節能減排藍天保衛戰,同時也是交通強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效節能的車輛電驅動,電動化是節能減排必由之路。交通內燃機也長期存在于交通系統中,并扮演關鍵角色。因為如果全部都用電,可能將來會對國民經濟整個國家安全形成威脅。同時交通電驅化,是交通節能減排不可逆反的發展趨勢,動力電源化,也是我思考得到的。未來智能混合動力電源化是汽車技術技術發展主要技術路線。
第三,能源交通發展的途徑。以建立交通領域碳資產管理機制為基礎,圍繞聯運化、電動化、智能化、融合化促進交通領域低碳發展。形成基于碳交易、自愿減排機制及區域性碳普惠的政策扶持體系。聯運化,推動交通結構變革是趨勢之一。應該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節能減排方面的潛力,因為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是未來,是我們國家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我們國家交通強國綜合國力的一個標志,現在大家都在搶占,全世界都在搶占制高點。
另外,電動汽車或者新能源汽車20年以后,現在應該加強陸陸運輸,特別是重載貨運商用車節能減排的發展,因為商用車碳排放比例非常高,乘用車現在總量大概8成,排放量占46%,商用車保有量不到2成,排放占54%。同時重卡也是發展的重點,全國現在1000多萬輛,按照100多萬輛測算,我們把它電動化以后,相當于減少了500萬輛乘用車,及3億的顆粒物排放。所以重卡、換電,以及換電式重卡會快速發展,因為碳排放減排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同時我們在車輛運動模式方面,我們將來換電,仍然認為,換電會是我們將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包括乘用車,因為我們的私家車有70%沒有過多的車位,商用車換電、高速長途換電等等都是將來重要發展的途徑。
我們的智能電網平衡以及高效利用也會是我們將來能源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這里包括抽水電站,還有普能電站等等,這是關于能源方面的。
還有就是交通,碳資源的管理必須進行碳交易,碳獎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道路交通運輸領域刺激用戶,在應用領域得到發展。
我們要發展多式聯運動的載運技術狀況,這樣可以達到交通系統高效節能的目標,主要是加快推動標準化、集裝化、廂式化的運載單元和托盤的推廣應用。
第二方面陸路運輸或者汽車運輸整車平臺上,未來汽車發展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新能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會是下半場發展,一個是智能動力電源化,地盤線控化、驅動輪轂化、座艙可更換,整車多智能控制,這是我們未來要主攻的技術路線和系統關鍵。
混合動力電源化方面,未來內燃機會長期存在,但是我們當時為什么走電動車路線,是因為我們國家在中國制造2025歷程中發現,發動機電控自動變速箱變控技術長期封鎖。未來動力,我個人認為,內燃機將只是作為一個發電模式。既保證我國整體交通系統的安全,也保證了電動化高效節能的純電驅動的發展趨勢。車路云網協同駕駛節能技術,這也是在“十四五”國家已經安排重點攻關之一。
第五是高比能、高安全、低成本動力儲能電池技術。
第六,高壓平臺與超級塊充高效節能技術也是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之一。
第七個是關于車輛安全關鍵技術,電氣安全。我們的芯片安全、操作系統安全、信息安全和場景安全,要部署我國整體的研究和技術創新。爭取徹底擺脫被卡脖子的局面。安全方面還有一個就是網聯安全,因為未來車聯網以后,網絡安全會顯得非常重要。曾經有計算機專家說,分分鐘我們就會控制中國現在所有的每一種新能源汽車。同時我國有一個工程院院士買了16種車,在他的研究生團隊里自己買的車,2個小時內把16種國產新能源汽車全部控制住,可以隨便讓你干什么。這個事情我們上次專門交談了1個多小時,下次想請他來做一個報告。
另外,充換電,我還是認為未來換電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為什么?關于續航里程追求問題,各個車企保持電池企業都在追求高續航里程,比如1000公里。我們如果不換電私家車,我們想1000公里按1000次計算就是100萬公里,那么電池利用率只有15%,那么就要提高全生命周期的電池。
換電就不一樣了,換電可以提高比如,換電以后如果不需要跑那么長,電池可以到80%就不能用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到60%,還可以到50%都可以用?這是我的想法。還有一個重卡,特斯拉當時做的說要換電,2400安培以上電流怎么充電,大家想想對電網沖擊有多大?
第九個就是電動汽車生產與應用碳核算平臺技術。我們現在直接推動新能源汽車碳交易平臺,新能源汽車國家數據平臺等發展,在濟南開展示范應用,近期會有好的結果。
做一個小結,石油將長期作為我國陸路交通車載的動力能源,交通能源多樣化和綠色化確保能源與交通的安全。多式聯運重載列車和掛車大宗貨物長途運輸是交通運輸系統發展必然趨勢。燃油車不會消失,內燃機也不會消失,動力電源化、分布式點驅動輪轂化、車路云網協同化是交通減排主要經整個車間分布式純電驅動控制、運載裝備輕量化、高比能高安全動力電池、智能混合動力電源等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技術。
車電分離換電模式將是汽車技術和運行商業模式變革必然趨勢,整車企業應主動應對積極支持和參與發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