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行業] 汽車市場的價格戰打到這個份兒上,影響面已經超越整車市場,也已經開始波及上游供應鏈,哪怕是國際零部件巨頭。
“OEM降價肯定會傳遞到供應商。”在2022年博世財報會上,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玉東坦言,“由于競爭太殘酷,市場份額要遠遠重要于盈利,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盈利太高,市場份額丟掉不劃算,希望博世能維持一個正向的盈利,同時保持增長速度要快于盈利增長速度。”
作為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在2022年實現銷售額882億歐元,較上一年的787億歐元增長了 12%,調整匯率影響后的增幅為9.4%。息稅前利潤(EBIT)達到38億歐元,也高于上一年的32億歐元。
雖然銷售額和利潤高于預期,但博世仍面臨不少挑戰。除了近期掀起的降價潮外,汽車行業目前正步入“電動化+智能化”的加速期,整個汽車供應鏈正在重構,如何守住基本盤,讓業務進一步增長是博世下一步的思考重點。
■投資未來,預計2023年銷售額增長6%至9%
作為博世最大業務,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實現銷售額大幅增長,達到526億歐元,增幅為16%。
為了支持未來投資發展,博世在2022年投入逾120億歐元,其中研發支出增加至72億歐元(2021年為61億歐元),占銷售額的8.2%(2021年為7.8%),資本支出增加了10億歐元,達到49億歐元。股東權益比率略微上升至46.6%(2021年為45.3%)。
除前期投資外,博世還投入一定資金以確保在面對巨大不確定性時仍能保持出色的交付能力。這導致去年的自由現金流為負40億歐元。正如博世集團首席財務官Markus Forschner所說:“即使博世集團資金充足且財務狀況穩健,也必須謹慎地在投資支出與成本控制之間保持平衡。”
盡管受到疫情后的持續影響,博世集團2023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仍增長了3.5%。不過,博世亞太業務下降了9.3%,博世中國業務也是負增長。對此,陳玉東解釋,“受疫情影響,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整個供應鏈都是不健康的,所以一季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市場的全年真實表現,但目前博世對全年非常有信心,一定會創新高,高于行業增長速度。”
Markus Forschner表示:“從今年前幾個月的市場表現來看,預計原材料和能源市場的價格,以及通貨膨賬仍將處于高位。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的增長僅為1.7%,同比大幅下降。”盡管經濟前景不容樂觀,博世集團仍將2023年的銷售額目標定為實現6%至9%增長,息稅前利潤率達到約5%。
■重組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
為了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博世集團正在重組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其目的是未來能夠提供全棧式定制解決方案,更好且更迅速地滿足現有和全新的需求。
重組后,該業務將更名為“博世智能交通業務”,繼續從屬手博世集團,但獨立運營并自負盈虧。在組織架構上,部分事業部的業務范圍將自2024年1月1日起有所調整,所有事業部還將被賦子橫向、跨部門的職責。
博世集團童事會主席表示,全新重組后的智能交通業務目標平均每年增長約6%,到2029年銷售額超過800億歐元。
汽車軟件將是智能交通業務增長的一大支柱。在軟件定義汽車趨勢的推動下,汽車軟件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30年超過2000億歐元,達到2020年市場規模的三倍更多。
目前,博世在該領域的業務正以兩位數的增長率快速發展。隨著軟件在整個汽車行業中被子以愈來愈多的關注,其在汽車整體開發成本中的占比預計將于2030年達到約30%。而在博世,其占比己經高于這一數字。
目前,博世智能交通業務中已有業務中己有超過50%的研發人員從事軟件開發工作。軟件定義汽車將帶來兩大顯著優勢:一方面是開發速度。在未來,為現有系統部署新功能僅需幾天而非數年。另一方面是軟硬件開發的解藕,比如博世推出的車輛動態控制系統2.0便可以滿足將硬件和軟件分開的需求,包括轉向、制動和動力總成,都可以放在一個軟件包里,客戶可以直接購買一個軟件包。
此外,博世還在大力拓展汽車電子業務。為了滿足市場對碳化硅芯片日益增長的需求,博世計劃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ISI半導體的部分業務。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博世將對其位于美國加州Roseville的工廠投資超過14億歐元,進行生產設施改造。從2026年開始,首批基于8英寸碳化硅晶圓片的芯片將在該廠投入生產。
■國內有400個競爭對手,進一步深化本土化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約為30%,歐洲超過20%,美國則為8%。汽車業界基本認可,中國在汽車智能化領域也暫處領先位置,中國市場的汽車智能化路線將定義未來。
在此背景下,中國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零部件企業,目標“要成為中國的博世”。博世如何能夠穩固底盤,持續增長?除了技術的革新之外,博世意識到,速度和效率也是關鍵,特別是軟件領域。
根據財報顯示,博世中國在2022年的研發投入為100億元。在過去10年,博世一共在中國投資了500億元。2022年,博世中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約有35000名員工,其中超9000名為研發人員。
而為了能夠更加快速靈活地相應中國客戶,博世近期宣布將在中國蘇州建立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未來將累計投資約70億人民幣(約9.5億歐元)。其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也將與2023年在廣州成立全新軟件研發中心,并計劃招聘約100名軟件人才。博世華域轉向系統在武漢的研發中心也預計在未來幾年招聘600多位軟件相關的專業人才。此外,位于無錫的博世中國軟件中心也計劃在2023年啟用三期辦公樓。
“在智能駕駛與控制系統事業部,是我們我們面臨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就國內做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競爭對手就各有200個(共400個)。”陳玉東稱,“但是不管怎么樣講,截止到2022年年底,我們可能是拿到主機廠定點最多的企業。”
在激烈的競爭下,博世下一步要做好兩件事情:一是加快人才培養和研發能力;而是制造能力要跟上,產能要跟上,希望不要出現芯片短缺,產能短缺的情況。“就只能這樣,因為現在智能座艙真的是所有軟件公司基本上都會做,怎么樣合作共贏,這也是我們面臨的競爭課題。”
在自動駕駛領域,博世中國的管理團隊會有更多的自主權。陳玉東舉例,8155開發是中國團隊為主,目前智能駕駛系統也是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做。“未來中國自主研發的東西會越來越多,當中國產品更有競爭力時,它也會反向輸出到海外。”(文/汽車之家 彭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