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比亞迪漢算是很獨特的一個存在。
在這款車型誕生的年代里,中高端轎車市場的規則主要由德、日系品牌定義,其核心是“品牌溢價”、“動力總成”與“駕乘質感”。自主品牌轎車只能有效上探到15萬這個區間,20萬區間則屬于帕薩特、凱美瑞、雅閣這些合資車型。

那時候的消費者要是想買轎車,言必稱合資,自主品牌在轎車方面是一塊很大的短板。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漢殺了出來。
在短短數年內,這款車不僅實現銷量百萬跨越,更在技術路徑、用戶認知與市場格局三個維度上,深刻重塑著中高端轎車的競爭邏輯。漢家族累計銷量突破百萬,是中國品牌首次在B+C級轎車市場持續領跑的里程碑;而漢EV智駕版長續航版實現的10.6度/百公里電耗,也是一個讓行業側目的數據。
當我們復盤比亞迪漢的成功,會發現,這款車型從來都不是簡單依靠“堆配置”或“降價”,而是通過一場圍繞技術與用戶的深度思考,取得了成績。
低電耗才是關鍵,比亞迪漢如何做好能效管理技術
提到比亞迪漢,就一定要說到它的能效管理技術。
根據比亞迪漢最新的資料顯示,電耗水平已經來到了10.6千瓦時/百公里。這一電耗水平傳統上屬于微型電動車范疇,當它出現在車長近5m的中大型豪華轎車上時,其意義已超越節能本身,標志著電動車競爭正在從“續航”轉向“能效”。

有些人可能會問,都開電車了,電耗低有什么用?這在日常使用中,意味著實實在在的省錢和方便。
低電耗直接降低了用戶在高速快充樁的充電成本,讓我們算一筆賬——如果車輛電耗為20千瓦時/百公里,在快充樁充電后,每公里行駛成本為0.4元,那么10.6千瓦時/百公里的電耗,相當于省下了一半的出行費用。
低電耗還意味著,在同等續航里程下,車輛無需搭載過大的電池包。這不僅減輕了車身重量,優化了操控表現,更顯著降低了用戶的初始購車成本。正是通過這種對能源效率的追求,比亞迪漢實現了"更小電池、更長續航"的技術突破,讓用戶以更低的綜合成本,享受更優質的高端電動出行體驗。
筆者認為,在行業中,很多新能源車企都在追求大電池,但大電池有什么技術含量嗎?答案是否定的。能實現低電耗,是比堆砌電池更高明的做法。比亞迪漢能夠實現低電耗的背后,是比亞迪全產業鏈垂直整合所帶來的技術紅利。

首先,漢EV搭載的八合一智能電驅系統,實現了92%的CLTC綜合效率,結合全球首創的智能寬溫域高效熱泵技術集群,展現了對能量流通過程的掌控。
而從技術層面看,這一能效突破,也得益于多項創新技術的協同效應。八合一電驅系統通過高度集成減少了線纜長度和連接器數量,降低了傳輸損耗;智能寬溫域熱泵系統則突破了傳統熱管理技術的局限,在-30℃至60℃的環境下都能保持高效運行。
更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將AI技術引入能耗管理,通過深度學習用戶的駕駛習慣和路況特征,實現動態優化能量分配。這種“硬件集成+軟件智能”的突破,構建了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
比亞迪漢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
傳統豪華車,一般都是依靠動力總成建立技術壁壘,而漢EV通過電驅系統的高度集成和熱管理的創新,證明了電動時代的技術壁壘將建立在系統能效之上。當一款中大型轎車的能耗低于多數緊湊型電動車時,這場對產品定義權的爭奪戰,基本可以宣告勝利者是誰了。
這相當于把難題拋給競爭對手,一眾車企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技術路線——是繼續堆砌電池容量,還是沉下心來做系統級的能效優化?要不要學學比亞迪?
百萬銷量,比亞迪漢如何實現了用戶價值重構
我們必須承認,技術優勢必須轉化為市場認可才具有產業意義。漢家族超過100萬輛的銷量,是其成功改寫產業規則的另一個重要證據。這一數字背后,是比亞迪對中高端市場用戶價值的深刻理解。
在過去,傳統豪華品牌依靠歷史積淀和品牌光環構建壁壘,其高溢價往往與核心產品力脫節,看起來往往是“花大錢買了個車標”。
漢家族,則建立了一種“技術上的豪華”:從全系標配的“刀片電池”,到“云輦-C智能車身控制系統”,再到“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的“泊車損失兜底”,這些曾經在百萬級豪車上才出現的技術,被比亞迪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帶給主流消費者。
這種策略,在本質上動搖了傳統豪華車依靠“講故事”維持的高溢價體系。

在接觸了比亞迪漢之后,用戶可以發現,他們不需要為虛無的品牌故事花冤枉錢,而是能實實在在地獲得領先的技術。漢的百萬銷量,是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下的信任票。
筆者認為,這反映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新一代消費者更加理性,更注重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而不是“一塊車標”。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為技術驅動型品牌打開了上升通道,也為傳統豪華品牌敲響了警鐘。
更深層次看,漢家族的成功還在于其精準把握了消費升級的新趨勢。
與傳統認知不同,當下的消費升級并非簡單地追求更高價格,而是追求“更優性價比”——在合理價格區間內獲得超越期待的產品體驗。漢系列通過將售價下探至15.98萬元起,同時提供越級的技術配置和豪華體驗,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這種產品定位策略,打破了“中高端等于高價格”的傳統思維,重新定義了細分市場的競爭規則。
三個規則,比亞迪漢重塑中高端汽車產業
比亞迪漢實現百萬熱銷,這從根本上動搖了中高端汽車產業過去的規則,標志著中國品牌已經把自身的角色轉變為新規則的“制定者”。
筆者認為,比亞迪漢為中高端汽車產業,制定了通向未來的“三個規則”。

第一個規則,是競爭核心的轉變,從“拼動力”轉向“拼能效”。
在燃油車時代,發動機的馬力、扭矩和零百加速時間是性能的核心指標。比亞迪漢EV以10.6度的電耗和漢DM-i的3.44L饋電油耗,將競爭的焦點引向了能效這方面。
這意味著,一家車企的綜合實力,不再只看其能否造出大馬力發動機,更取決于在電驅動系統集成、電池管理、熱管理等領域的整體技術底蘊。
第二個規則,是重新回答了“什么才是高價值”的問題,把價值的定義從“品牌溢價”轉向“技術溢價”。
漢家族的定價策略,動搖了中高端市場“以品牌定價值”的老玩法。它證明,當產品提供的技術體驗足夠震撼和實用時,消費者愿意為中國品牌支付更高的價格,但這價格依然遠低于同級別的傳統豪華品牌。
這種“技術溢價”,必須是健康且可持續的,因為它建立在實實在在的產品創新之上。這迫使所有參與者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產品價值在哪,要么加速技術轉型,要么面臨市場份額的流失。
第三個規則,是產品迭代方式的改變,讓車輛從“機械升級”轉向“軟硬協同升級”。
舉個例子,漢長續航版搭載的DiLink 100智能座艙,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以及未來將通過OTA將漢DM-i的饋電油耗進一步優化,這些都表明,比亞迪漢的產品力是可以持續成長的。
而在過去,消費者根本拿不到這樣的體驗,汽車只不過是一錘子買賣。但比亞迪漢,把汽車變成了一個可通過軟件更新不斷優化體驗的終端。
筆者認為,這種“軟硬協同”的持續進化能力,極大地延長了產品的生命周期,構建了全新的用戶關系,從“車主”變為“用戶”,從而在存量市場中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比亞迪漢制定的這三點規則,影響深遠。它意味著汽車行業的競爭門檻被顯著提高,新進入者不僅要具備整車制造能力,還需要擁有軟件算法、芯片設計、云端服務等全方位的技術實力。
在產業環節,價值鏈的核心也在變,傳統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機械部件的價值占比下降,而電驅系統、功率半導體、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價值占比快速提升。
這種變化,也為比亞迪等在核心三電和智能化領域有深厚積累的中國企業,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漢的故事還會持續講下去,中高端汽車市場的格局也會繼續變化。在這個新時代里,產業競爭的規則已被徹底改寫,唯有把握本質、持續創新的企業,才能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贏得未來。(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艾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