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艙散熱孔裝飾
近些年來,不少別克車的發動機艙蓋或者前翼子板上常常會有一個鍍鉻的散熱孔,仔細看的話就能發現它并非真的散熱孔,只是一個裝飾。不了解情況的人肯定會覺得這就是個汽配城風格的“改裝件”,但實際上這個也是有它的歷史傳承的,并且,別克還給它起了個名字:Ventiport。
從別克品牌在20世紀初創建時生產的早期車型上我們就能看出,它們發動機艙側板上就有百葉窗型,或者說鯊魚鰓型的散熱孔。到了30年代初,那時生產的別克Model 60等車型發動機艙側板上的散熱孔變成了可以開合的形式,數量也變少了很多。
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型的側散熱孔不再需要,因此從30年代中期亮相的Roadmaster開始,發動機艙側面的散熱孔演變成了一個橫置的鍍鉻窗口,到了1942年的別克Super上,橫條型的鍍鉻窗口則只剩下了裝飾功能。這也是Ventiport在40年代的主要形式。
到了50年代,三個或四個圓形空洞出現在了包括Super在內的不少別克車型上,此后隨著車輛外形從圓潤復雜到方正簡單變化,它們身上的Ventiport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形式。
和直瀑式進氣格柵一樣,Ventiport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消失,不過在2003年的林蔭大道上,我們又能看到那個熟悉的三圓孔Ventiport了,而2006年亮相的別克昂科雷則把三個孔連在了一起,我們今天熟悉的別克Ventiport形式就此形成了。
雙掠峰腰線
“雙掠峰”腰線是別克最近提出的一個設計元素,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起初它就是早期車型上的前后擋泥板,后來隨著汽車告別馬車形式,擋泥板也被翼子板取代,但“雙掠峰”的形式仍然存在。60年代后的汽車開始走向方正,因此“雙掠峰”也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如今的“雙掠峰”再次回歸,但它已經不僅僅是翼子板的造型,而是貫穿整個車身的側面,古老的線條在新車型上煥發出了新的生命。
飛翼式前格柵
20世紀50年代是航空元素在汽車上集中爆發的年代,那時的美國汽車普遍采用夸張的尾鰭、火箭尾焰形的尾燈,以及導彈形狀的保險杠凸起,注重設計的別克自然也不例外。除了這些,別克還在自己的進氣格柵上打起了主意:在1953年推出的別克Wildcat(野貓,和二戰時生產的戰斗機同名)概念車上,設計師在其圓形車標兩側加了一對“翅膀”,使其看上去就像當年戰斗機的正視圖。
飛翼式格柵成為了那個時代飛機元素別克在汽車上的一種全新詮釋,Wildcat概念車之后,別克又推出了有著同樣飛翼格柵的Wildcat II。隨后就將這個元素應用到了別克Special、Roadmaster和Century等別克主力車型上。
在2015年亮相的別克Avenir概念車身上,我們發現它的車頭不僅采用了直瀑式格柵,而且在其車標兩側還多了一條貫通進氣格柵的橫線,它就是被今天設計師“復活”的別克經典設計。而在今年3月上市的全新君越以及6月上市的改款昂科拉上,我們也看到了同樣的設計,相信這個飛翼式格柵的造型也將成為今后別克家族的“標準配備”。
總結:
與Nesbitt的交流讓我驚異于一個現代設計師竟會對歷史上的經典車如數家珍,聽他講完后我才意識到對老車老設計的了解實際上也是一名設計師的必備素質。溝通結束后我們都在收拾東西準備回去,這時Nesbitt卻趴到一臺1955款別克Century的門邊向內望去,想必未來我們在別克品牌的新車上能看到越來越多被“復活”的經典設計吧!
曾經我一度認為所謂設計就是天馬行空,就得無拘無束,但今天我才認識到,設計絕不僅僅是發揮想象力那么簡單,歷史傳承對于一款新車的設計來說同樣重要。有人說設計就是在經典的基礎上加入時代的元素,今天看來,這話不假。(文/圖 汽車之家 王勐)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