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鮮技術解讀] 時至今日,續航焦慮和補能焦慮仍是部分消費者無法接受純電動汽車的原因,而市場份額、制造成本等因素,則是傳統車企很難“一刀切”的將產品線從燃油車變為純電動車型。所以在汽車走向電動化的路上,多數車企選擇混動與純電車型并存,策略有了,接下來要看如何用產品體驗吸引用戶了。本期我借著e-POWER和e-4ORCE電四驅技術,聊聊日產電動化技術與體驗優勢。
燒油燒電 求同存異
雖然不少傳統車企目前都采用混動與純電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但技術路線卻是“各有各的玩法”,特別是“混動”領域,日產選擇縮小純電動與混動車型結構上的差異,實現兩者可共享零部件、控制單元甚至生產線,e-POWER技術由此誕生。
需要說明的是,增程式混動系統的結構與e-POWER系統十分相似,二者的區別,體現在增程式混動車型設計有充電裝置,同時電池包容量更大、純電續航里程相對可觀,而e-POWER車型的電池包容量較小(e-POWER軒逸(參數|詢價)電池包容量僅為1.5kWh),沒有充電裝置、純電行駛里程也很有限。
核心組件的小型化將為車內提供更多的可用空間,同時日產預計在2026年前后實現動力總成成本降低30%,屆時e-POWER車型會與純燃油車型的成本持平。借助核心組件“通用化”的思路,電池電動與e-POWER車型在一同擴大規模效應,降低相關技術與產品的入手門檻。至于日產第二代e-POWER細節亮點,以及相比各類混動系統的區別,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查看我同事之前的文章。
駕乘體驗的level up
除了能與電池電動車共享核心組件外,與前者高度相似的系統結構,也實現了控制技術的共享,而日產在提升電動化車型駕乘感受方面的“小心思”,順理成章的登上了e-POWER車型。
日產在電池電動車和e-POWER車型上采用的是勵磁電機,其動力輸出與勵磁電流相關,調整齒輪即將嚙合時的勵磁電流強弱,即可實現對該部分的噪音抑制。想了解勵磁電機的朋友,可以回看我之前文章,我在這不展開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習慣單踏板操作的朋友,可以將單踏板功能關閉,回歸傳統駕駛方式,用戶多了種選擇,也降低了新手在慌亂中“油門當剎車”的概率,何樂而不為呢?你說對吧特斯拉?
目前已能從工信部查到奇駿e-POWER車型的申報信息,結合海外信息,該車將采用1.5T VC-Turbo可變壓縮比發動機,并搭載e-4ORCE系統。可見e-POWER不僅有多種發動機方案,還能與e-4ORCE“一同食用”。
寫在最后
按照計劃,到2030財年推出27款全新電動化車型,其中包括19款純電動車型,雖然純電動是“大頭”,但發展過程中e-POWER車型仍是重要一環。從技術路線上求同存異研發出e-POWER技術,到優化車輛NVH與駕乘體驗的電機控制技術,觸電的同時,日產也在嘗試既能完善產品體驗,又可以擴大實現核心部件生產規模、控制成本的策略。
至于奇駿e-POWER車型何時亮相,目前還是未知數,有新消息我們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也歡迎小伙伴們在評論區分享你的e-POWER車型、e-4ORCE系統的使用體驗。(圖/文 汽車之家 馬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