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出行] 3年半前,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合資成立斑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斑馬),從那時起,互聯網巨頭的鐵騎踏過原本“安逸”的汽車出行市場,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雷軍的小米生態進軍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就“尸橫遍野”的慘烈景象,同樣的,三年后的今天,我想即便你沒開過斑馬的車,大概也聽說過斑馬的名字。
不過,即便你是不可一世的馬云,又哪里有人肯輕易投降,斑馬的成功倒逼著主機廠(車企)和車機市場原有的領導者們做出改變,強勢發力者有,斷臂求生者亦有,發令槍響,這場圍繞“互聯出行”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很早以前人們就在思考“互聯出行”
“互聯出行”這個名詞很新,似乎是這幾年才被廣泛提及的,但“互聯出行”的概念卻幾乎是伴隨著汽車誕生的,人們很早就意識到:汽車不僅是一個交通工具,除了能走,它還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應當具備一定的“社交”以及“服務生活”屬性。
自此,愛立信先生“漫不經心”地開啟了汽車的“互聯出行”時代,要知道,這可是1910年,車載收音機、卡帶機、CD機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Iter Avto是將某個區域的地圖以“卷紙”的形式放在一個盒子里,它會根據車速、行駛方向展開,來顯示地圖信息,非常有意思。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娛樂、導航、通訊,這不就是現代車機系統的雛形嗎?
當時美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約56%的美國人認為車載收音機會影響司機安全駕駛,馬薩諸塞州更是出臺法律,準備禁止在汽車內安裝車載收音機。
“無用論”幾乎出現在每篇互聯出行文章的評論區,是的,我們都有資格不喜歡某樣東西,但我們往往擋不住新事物的發展。早期的每個新功能的加入都伴隨著“互聯出行”領域的變革,人們在汽車上寄予越來越多的期望,它不僅要帶我們走遍世界,還要幫我們連接這個世界。
2000年前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予“互聯出行”新的模式和規則,從“智能”手機開始,越來越多的類型的IoT設備(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設備)涌現出來,并迅速地進入汽車領域,互聯網巨頭們太看重汽車這塊大蛋糕了。
不過人們普遍認為:汽車將能和其它大部分IoT設備進行聯動。新的風暴已經出現!新的秩序也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轉型為“出行服務提供商”,開始把“互聯出行”作為車型重要的賣點,而如果把如今市場上以“智慧”為賣點的汽車分類歸納,從研發模式上大概能分成三類。
● “我自己能行”派
所謂“我自己能行”派就是車企完全自主地開發系統,當然了,這不意味著車企要事事親力親為,況且本身也不現實,這種模式是以車企設立的“電氣部門”、“網聯部門”等為核心,為某個車型提方案、招標供應商合作并最終拿出功能整合的“成品”。
憑借遠程支持、道路救援等殺手锏,奔馳、奧迪、斯巴魯、大眾等公司都曾和通用簽署授權協議,推出搭載安吉星的車型。
這兩年,中國也涌現出諸多自主研發的“互聯出行”車載系統,比如和2018款博越(參數|詢價)一起首發的吉利GKUI智能生態系統,上市發布會上吉利甚至拿出一半以上的時間介紹這套生態系統。
基礎的功能倒是很完善了,語音控制、地圖導航、音樂電臺通通沒問題,但如果再進一步呢?面對用戶日益膨脹的需求和想法,在和供應商沒有“血緣關系”的情況下,你系統中的“生態”二字能否跟得上用戶的需求?作為傳統車企,你的產品思路又能否跟得上互聯網的變化速度?都是吉利要思考的問題。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