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汽車的初步發展(1938年-1954年)
以模仿起家,針對日本本土市場推多元化產品
◆ 1938-1954年:堅守模仿比創造更簡單,涉足電動汽車、客貨兩用車、SUV等多領域
1938年,由于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的原址滿足不了生產需要。由這一年起,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將工廠遷至舉母,也就是今天的豐田總公司工廠。后來舉母市因為豐田公司的存在迅速發展壯大,再后來就直接改成了現在的豐田市。
日本是個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因此豐田喜一郎認為,開發燃耗功率高、可靠耐用的汽車對日本汽車工業來說乃是至關重要的課題。1939年,公司成立了蓄電池研究所,開始著手電動汽車的研制。1940年,豐田生產了約l5000輛汽車,其中98%是貨車。當年它推出了一款較為緊湊的AE新型轎車,配備4缸2.2升48馬力發動機,在外形上更接近沃爾沃的pv60。
豐田公司雖然在汽車方面沒有多少經驗。但卻堅守一個信條:模仿比創造更簡單,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時給予改進,那就更好。喜一郎與其父親的理念一脈相承,他知道首先必須生產安全、牢固、經濟、傳統的汽車,而不是創新性的產品。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有的豐田車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日本的工業生產設施幾乎毀壞殆盡,豐田的工廠也在戰爭中受到了慘重的破壞。戰后頭幾年,日本經濟處于一片混亂之中,對于原本就相當落后的日本汽車工業,公司員工無不對其發展前景深感擔憂。為了將汽車工業作為和平時期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豐田喜一郎完成了廠房的重建,同時在1945年9月,豐田公司決定在原有的卡車批量生產體制的基礎上組建小型轎車工廠。做出這項決定主要是考慮到美國在日本不銷售小型轎車,希望因此而避開同美國汽車品牌的直接競爭。1947年1月,第一輛小型轎車--豐田SA的樣車終于試制成功。根據流體力學原理,這輛樣車采用了流線型車身和脊梁式車架結構,配以四輪獨立懸架構成了一種全新的車體機制,最高時速達到87公里/時。
1951年,由于當時的日本警察預備隊對日本汽車廠招標小型越野車項目,豐田當時推出了BJ系列越野車,車身采用帆布篷,由于通過富士山六合目的攀爬試驗,BJ系列證明了它的越野性和耐久性,所以這款車不僅受到了警察預備隊的歡迎,而且之后不斷生產和壯大,這便是今天全球聞名的陸地巡航艦系列車型的鼻祖。此外豐田還趁著出租車需求急劇增大的機會加速了轎車生產,到1953年已經將此前每月50輛左右的產能提高到250輛以上,豐田開始進入飛速的發展時期。
◆ 豐田的創新生產模式:相比傳統模式生產更專業/效率更高
在1952年3月27日,豐田喜一郎因患腦溢血去世。其實在豐田喜一郎在世時,豐田汽車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科學的生產模式。其創新之處包括了:公司內部的調整、零部件的分類和即產即用的存儲模式,首先公司內部調整方面,當時豐田公司旗下的新川工廠被改為了愛知鋼鐵公司;機床生產部被改為了豐田機械公司;新川工廠被改為了愛新精密機械公司;車身部被改為了豐田車身公司;電氣安裝部被改為了日本電氣安裝公司。經過調整公司實現了自身結構的專業化、合理化、科學化,從而改變了大一統的混亂生產格局。
其次在零部件的分類上,在生產過程中,組裝汽車所用到的所有零部件被分為內制品和外購品兩大類,其中,內制品又分為內部制造件(技術難度大,進貨價格高)和準內部制造件。外購品分為一般外部訂貨、特殊訂貨、專門訂貨三種。如此一來,各部門的工作目標更加明確,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次,豐田公司還形成了全新的存儲模式。按照傳統做法,汽車生產從鑄件一半成品都要先入庫,需要時再取貨、加工,加工好的零部件每天也要依工廠生產需要辦理入庫、出庫。按照這一程序動作,無形之中加大了庫存的需求量。豐田的創新之處在于將傳統的整批生產方式改為彈性生產方式。即產即用,需要什么零件就生產什么零件,工廠無需設置存貨倉庫,無需占用大量周轉資金,許多外購零部件在付款之前就已被裝車賣出了。這樣的生產模式經后來公司進一步的發展之后,成為完善的“豐田生產方式”。今天,“豐田生產方式”已超越國別、行業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爭相學習的先進經驗。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