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架、剎車和動力
Gogoro的車架結構使用鋁合金一體成型制造工藝,和一般踏板車使用鋼管車架有很大的不同。車身其他部分,例如儲物箱的框架、電池座等等車體零件,全都是用膠合技術組合而成,這樣的做法讓Gogoro有更高的車體剛性。
Gogoro的懸架設計和一般踏板車有所不同,前叉使用直徑41mm單減振器,和一般車雙前叉設計相比,由于單前叉需要負擔更多的力,所以比一般的前叉車更粗。后懸架則是采用雙連桿結構,這也是Gogoro的特色之一。而且本車沒有傳動箱,所以后懸架的負擔比起一般踏板車要少了許多。
剎車使用前后盤剎,但是我必須得說它的剎車手感并不線性,輕按的時候剎車力度顯現不出來,重剎之后力度會突然涌現,而且剎車力度還是偏弱,這點是我個人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
Gogoro使用了一臺液冷電動機,形式為永磁同步電動機(使用交流電)。之所以使用液冷電動機,是為了要冷卻在高速行駛中所產生的熱量,不過,為了減少耗電量,Gogoro的散熱系統并沒有風扇。
另外,每臺電動機使用了66米的無氧銅線,體積卻非常“迷你”(比對一下小牛電動車的電動機占滿了整個后輪圈,Gogoro的電動機只有兩三個拳頭的大小,但是動力卻是小牛的五倍多),這是研發團隊在設計電動機時,反復琢磨線圈纏繞方式所獲得的成果。電動機的外殼上已經標明此電動機最大功率為6.4千瓦,雖然這個數值比大部分125mL排量的汽油踏板車來的小,但是電動機的大扭矩特性讓Gogoro還是有超越汽油踏板車的中低速提速表現。
在傳動系統部分,Gogoro并沒有傳統踏板車的CVT變速機構,低下頭我們只看到一個導論和傳動用的皮帶。在這里有個很特別的設計,因為電動機的運轉聲響較小,所以皮帶在轉動時的噪音會變得特別明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在傳動部分加上了“靜音導論”(其實就是兩個張力調整導輪),用來消除皮帶振動的噪音,但是在最便宜的Gogoro Lite版本上則沒有這個設計。
動力體驗
Gogoro的行駛模式也是廠商的賣點,或者可以說是多一個能夠賺錢的小把戲。在Gogoro的官網上,有一個頁面可提供車主選購“性能提升方案”。當你選擇這個方案,并且開通服務之后,在下一次換電池時,就會激活儀表盤中的“Sport”選項,這時候“電門”的反應會變得最靈敏。原廠宣稱這個方案能讓Gogoro的0-50km/h加速從4.5秒進步到4.2秒,極速從85km/h提升到95km/h(測試條件:連人帶車總重量為175kg)。從這里也可看出換電站對于Gogoro的服務架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還負責開啟車輛功能,甚至車輛遭竊后,如果進行換電池的動作,也會被換電站鎖定。
而智能模式則是會讓電腦判斷車主的習慣,從而改變車輛動力響應模式。如果你總是喜歡在綠燈時全速前進,久而久之智能模式就會判定你喜歡騎快車,電門也會變得越來越靈敏,反之亦然。而競速模式開啟后,“電門”的響應速度也會變快,在我的暴力騎乘方式下,智能模式下的“電門”響應越來越靈敏,兩種模式的動力響應差異越來越小。
根據臺灣的媒體同行在馬力機上的測試結果,Gogoro開啟/關閉競速模式(搭配性能提升方案)和“開啟競速模式+性能提升方案+智能模式”的動力差異,集中在50km/h之后的表現。僅開啟競速模式的高速表現最好,開啟智能模式+競速模式次之,關閉競速模式和和智能模式的表現最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時速50km/h之前,三種模式的表現差別不大。
電動機帶來的大扭矩和很好的提速,但是實際續航力表現如何呢?官方公布以時速40km/h定速行駛,擁有100km的續航里程。不過對于我而言,只騎40km/h實在太慢了。去過臺北的讀者們應該都看過臺北的摩托車大軍車速到底有多快,所以我決定用我平常的騎車習慣,來測試Gogoro的續航里程。結果經過43km的全“電門”的摧殘下,它終于快要沒電了。我必須再次特別聲明,這是用極端的測試手法所獲得的結果,論壇中已有用戶換電池之后行駛了111km,并且拍下換電站的信息為證(用掉93%的電力),依照正常上下班的騎行方式(不超速、不趕時間、跟著車流的節奏走),續航力大約為60-70km。
如果真的快沒電了,Gogoro還有“低電量模式”,在電量顯示只剩下一格并且閃爍的時候,會進入第一階段的“低電量模式”,此時剩余電量為15%,車速會被限制在40km/h以下,第二階段則是電池電量剩下8%,這時最高時速只能到達20km/h。完全沒電之后,長按“GO”啟動按鍵,直到儀表盤顯示驚嘆號,再按下鑰匙按鈕即可打開坐墊換電池,或者拿起手機撥電話給Gogoro 24小時服務中心前來救援。
自從來到北京上班之后,我幾乎不曾騎過踏板車了。Gogoro讓我回憶起在臺北騎著踏板車“沖鋒陷陣”的日子。以踏板車的標準而言,它的操控屬于靈活類型,所以剛開始接觸的時候讓我有些不習慣,尤其是面對80km/h以上的彎道時,它的操控有些敏感,需要適應一下,太大的操控動作會讓車身有預期之外的反應。而偏硬的懸架和一體成型的車身帶來不錯的扎實度,而且經過坑洼的時候,車體沒有發出什么異響。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