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深評] 近日,美方突然出臺500億美元加征關稅清單,中方第一時間反制,回應500億美元加征舉措,美方對此表示“2000億+2000億美元”加征方案枕戈待旦。原本有平息之勢的中美貿易戰,為何硝煙重燃?貿易戰還將發展到何種地步?汽車產業作為重要籌碼又會受到哪些影響?消費者買車是否會面臨政策不穩定性問題?諸多問題敬請看本期深度分析。
●《深評問道》是什么?
《深評問道》是汽車之家首個面向行業端用戶打造的節目,特約汽車行業資深從業者執筆,獨家解析/揭秘行業大事件。除了熱鬧表象,我們更想向您呈現對事物本質、因果以及未來可能性的探究和思考。
本期行業評論員——智電汽車專家團,由一群擁有汽車專業碩、博士學歷,十年以上汽車產業工作經驗,分布在高校、汽車行業協會、零部件公司、主機廠、咨詢公司等不同產業環節鏈條上的資深人士組建。在汽車產業向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升級之際,向更多的人分享汽車產業的新科技。
本文作者:胡玉峰,先后從事汽車電控開發、整車試驗、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咨詢等工作,曾參與國家863重大項目、工信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國工程院“汽車強國戰略”等10余項重大研究/行動,擅長汽車產業評論分析與政策解析。
本期精華導讀
★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大國地位之爭,是世界權利爭奪的表象,從這個角度來講,貿易戰不可能輕易結束。
★ 中美貿易戰中,當前汽車體量微乎其微,但中美兩國仍將汽車作為“保留對象”,其背后原因在于《中國制造2025》和中國汽車產業海外擴張時機來臨。
★ 短期內,美國本土生產的外資豪華品牌將受到嚴重沖擊,價格劣勢急劇拉大。
★ 受特朗普制造業回流的執政策略影響,美國本土生產的外資豪華品牌即想轉移生產基地來規避貿易戰糾紛,又難以明目張膽執行,頗為難受。
★ 中長期來看,汽車關稅單向加征是大概率事件,有意購買美國進口車的消費者,建議從速入手或者轉移購車目標。
一、中美貿易戰硝煙重燃
在中美兩國密集外交斡旋和雙邊溝通下,2018年5月20日,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同意,將采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貿易戰不打了”的言論甚囂塵上。
好景不長,2018年6月15日美國突然單方面發布聲明,宣稱對原產地為中國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其中7月6日先對34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剩余160億美元待征求意見后再做定奪。
24小時之內,我國商務部迅即接招,一紙堪稱同個模子刻出來的公告有力的回擊了美方的“出爾反爾”,同樣是500億美元,同樣是7月6日先執行340億美元,針尖對麥芒。
我國商務部回擊后,美方放出風聲:“正在討論后續2000億+2000億美元”的進一步加征關稅方案。雙方你來我往,硝煙味逐日濃厚,此前平和的氣息一掃而空。
劇情反轉符合筆者此前的預判:“中美貿易戰不會輕易結束”。因為,本質上這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的權利和地位之爭,雖然武力形式的戰爭形態已難以上演,但經濟形式的貿易戰乃至終極的貨幣戰,將持續存在于這場全球NO.1的爭奪過程中。
所以,作為戰略遏制中國崛起的重要手段,貿易戰很難避免,寄希望于美方“懸崖勒馬”無異于“癡人說夢”。
二、汽車產業為何再被牽連?
不管是在美方和中方前期公布的擬加征關稅目錄中,還是在本次正式加征關稅目錄中,汽車均赫然居于其中,且基本覆蓋所有主要的進出口汽車類別。
但實質上,汽車在中美雙方的貿易額中基本唱不了主戲。201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4298億美元,中國從美國進口1539億美元;而中美雙方從對方進口的汽車金額則僅為130.7億美元和14.3億美元,分別僅占8.49%和0.33%。
2017年中美進口情況對比 | ||
2017年 | 中國 | 美國 |
單向總進口 | 1539億美元 | 4298億美元 |
單向汽車進口量 | 28.02萬輛 | 5.3萬輛 |
單向汽車進口值 | 130.7億美元 | 14.3億美元 |
單向進口新能源汽車量 | 6.3萬輛 | 0.13萬輛 |
單向汽車進口值占比 | 8.49% | 0.33% |
制表: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
如此低的占比,為何偏偏要拿汽車說事兒?在筆者看來,美方的核心在于抑制《中國制造2025》,而中方則僅僅是以牙還牙。對此,美方毫不避諱,USTR甚至直接明目張膽的寫到了背景申明里面,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制造2025》就是中國戰略崛起、構建21世紀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后一塊基石,必須搬掉。
而《中國制造2025》里面,已經明確將發展先進汽車制造業和推動汽車產業海外擴張作為重要內容。因此,雖然當前占比僅為0.33%,但在起步期就給中國車企的出口計劃當頭一棒、并示范給其它“盟友”效仿,是美國人把汽車劃進目錄里的真實目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