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在意大利與日本設立的研發中心在職能上并無過多區別,不過土地面積等原因,使得日本設計中心更加偏向精細化的設計工作。作為與使用者接觸時間最長的部分,內飾設計的重擔就放在了日本設計中心開發團隊的肩上。
■ 沒有定式的開始
與外觀設計類似,內飾部分的起點也來自設計師的頭腦風暴。外部造型定下主基調后,內飾部分需要保持統一的感覺。保持美觀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滿足使用需求。除此以外,面對日益挑剔的消費者,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營造質感。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歐暖陽照射下的意大利人處理事情的方法大多十分隨性。而在資源有限的日本,發揮材料、事物的最大效能的理念早已融入在大和民族人民的血液中。在有限的內部空間中營造寬敞的視覺效果,挖空心思設置儲物格、通過機構實現一處多用等等設計方法是日本設計師最擅長的部分。
根據不同國家設計師擅長的部分,給予不同的任務,這樣統籌安排是發揮人員最大效能的最佳方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日本設計團隊創新能力欠缺,與之相反的是,很多時候設計師頭腦風暴出多個方案后,要殘忍的在其中選擇出一個獲勝者。
作為整個內飾項目開發的原點,設計師呈現出的草圖將指引日后整個項目開發的走向,作為整個項目的根基,讓內飾符合外觀設計風格的同時,還需保留品牌過往設計精髓。這個從最開始的階段,就嚴苛控制品質的態度與日式料理中十分注重食材新鮮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就像已被烹飪界認可的壽司之神,仍堅持每天早起,親自前往筑底市場挑選最優質的食材。從源頭開始,對細節逐一把控的態度正是匠人精神最基本的體現。
對內飾設計師而言,工作難點不僅在于塑造一個奪目的形態,更重要的是為產品塑造一種獨特的“味道”。對車輛真正的使用者而言,外觀僅是驚鴻一瞥的主角。打開車門,長時間接觸的內飾部分是最終在他們心中刻畫出品牌形象的關鍵。想要建立一套富有品牌特點的設計語言,需要時間進行打磨。
設計的工作看起來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天賦、靈感,不可否認的是這兩者確實能夠使一個新手更快入門,但汽車這個消費品與藝術品不同,設計階段需要換位思考,揣摩用車人的需求,想要得到使用者的肯定,需要執筆者花費大量時間反復思考。無論是鐵匠鋪的學徒,還是剛剛走進車企的年輕設計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都在重復進行基礎性的工作。熟練技能的同時,磨礪品行是成為行內佼佼者,以至成為匠人的必經之路。當然,內飾工作的開發僅僅憑借設計師一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 我們是朋友!
相比于追求極致美學的藝術品,汽車這個大機器時代工業化生產的產物需要考慮使用便利性,因此從設計師手中的草圖到最終交付用戶的產品,需要工程團隊參與進行可行性分析,并對可能因設計產生的問題進行糾正。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設計與工程團隊是沖突的兩方,相反,一個優秀的工程團隊會盡可能的實現設計師腦中的藍圖。
設計師與設計工程師看起來只有兩字之差,不過從職責上說他們則涇渭分明。設計師負責提供靈感,而設計工程師更像是幫助設計師圓夢的綠葉。優秀的設計并不都適合量產,碰撞安全性、使用便利性以及制造成本這些更加理性的內容需要設計工程師進行把控。
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推進整個項目,使其最終取得成功是我們在對話中最常聽到的話語。每個項目組成員在發揮自己長處的同時,使整個方案不斷貼近量產化。成為整個制造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環節中的關鍵人物這樣的態度與為壽司之神提供最好的海鮮,最飽滿大米的商鋪一樣,他們為自己是一分子而感到干勁十足。
以擋把細節為例,希望造型符合整體風格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具有特色是設計師腦中的夢想,但銳利的造型是否便于推拉換擋?金屬與皮革銜接的設計是否會造成加工困難?設計中提及的發光訴求現階段技術能夠達到?這些效果圖上沒有注明的問題需要雙方進行溝通。
對于設計師而言,設計圖是他們工作的起點,也是整個項目的開端。內飾工程團隊會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參與修正方案。理解量產化碰到的問題,并且明確設計中不可動搖的原點,學會適當讓步才是一名優秀設計師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
對設計工程師而言,阻礙設計方案最終量產的小麻煩絕不僅是成本因素,如何通過嚴苛法規要求,怎樣確保使用時各個部件不發生相互干涉等問題都需要一一擊破。在內飾設計中,相關零部件升高、降低、前移、后挪幾毫米都會產生連鎖反應。但在方案的修正過程中,他們的努力目標仍舊是希望最大化的延續設計圖中的方案。不同團隊間不因專業各異而獨自堅持,而是向著統一的終點邁進。
無論是鉛筆手繪,還是使用電腦軟件,設計藍圖更多的是平面化的展示。滿足日漸挑剔消費者需求的,還有更深層次的質感,但這部分內容設計師無法通過畫筆展現,這個范疇的需求則需要設計工程團隊通過技術實現。
營造質感不僅僅是材料上的改進,細節之處的用心會逐漸給使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現代汽車的設計中,阻尼的應用必不可少。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營造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很多時候,競爭對手的表現也值得仔細研究。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