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先驅者] 在上篇《先驅者》系列文章中,我們拉開了自動駕駛領域傳感器的大幕(先驅者(2)機器視覺領域的中國挑戰者),那么本篇文章我們將繼續之前的內容,繼續跟大家聊自動駕駛中關于傳感器的話題。
相比上一章攝像頭的內容,這次我們將帶大家了解一個更神秘和小眾的領域——激光雷達。
文章看點:
激光雷達“鼻祖”竟是家音頻生產商?
10萬美元的激光雷達竟被1000多美元的國貨吊打?
中國激光雷達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
○走進激光雷達的世界
激光雷達在我們的認知中,確實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傳感器,無論在報道或者書籍中介紹它的資訊也不多,在汽車傳感器領域我們普遍談的都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等(坦白地講這方面大眾也不是很了解產業現狀)。
這樣的情況既有好處也有問題。好處就是長時間的技術沉淀讓傳統傳感器的價格得以下降,同時不同傳感器都可以按照可預見的技術路線穩步進步;問題則是凸顯在傳感器本身的效果上面,比如超聲波雷達會受到距離的限制,毫米波雷達目標識別有難度,而攝像頭則是魯棒性不足。
攝像頭其實對外界的色彩、形狀都很敏感,所以我們經常把攝像頭比作人類的眼睛,但是攝像頭對距離信息有一定缺陷,在距離判斷上會產生問題。
這些問題在L2駕駛輔助上面可能并不明顯,畢竟L2的主要駕駛者還是人,但到了以車輛為主的L4級自動駕駛,傳感器的問題就變得十分突出了,因此需要引入額外的傳感器進行互補,激光雷達作為可以全天候情況下(極端的雨雪情況也會產生影響,但不受夜間影響),可以獲取外界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形狀甚至姿態的傳感器就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激光雷達爆發前夜
激光雷達本身并不是一項新技術,早在1917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了激光的理論基礎,之后在1960年美國加州休斯實驗室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的制造,從此之后激光就開始進入到各個領域。
美國海軍在1992年的作戰演習中也展示了激光雷達對目標識別的能力,后來美國海軍陸戰隊還試驗過手持激光雷達,士兵可以攜帶一枚激光雷達,在黑暗環境下采集周圍的影像。
總的來說,激光雷達在軍事上擁有十分廣泛地應用場景,美國軍方也在致力于推進激光武器的發展。無獨有偶,一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起的挑戰賽在另一個領域促進了激光雷達在民用領域的發展。
但前幾屆的情況是:沒有一個挑戰者能完成這個比賽。這里面既有硬件的問題也有軟件的問題。
Velodyne最早在1983年成立,成立之初是一家音頻設備生產商,Hall先生是這家公司的CEO。作為一名CEO,他同時也是工程師,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創新。參加DARPA挑戰賽的初衷就是一個工程師對科技的興趣使然,不過可惜的是之前的比賽都以失敗而告終,而單線激光雷達的成功讓他發現了激光雷達的潛力,同時他還將單線激光雷達拼裝在一起,并在2006年打造出64線的激光雷達。Velodyne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開始慢慢轉變為專業的激光雷達生產商。
『Velodyne64線激光雷達』
可以這么說,從2004年DARPA挑戰賽之后,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應用才慢慢進入人們的視線,但因為成本、技術、生產等因素的制約,一直到2015年之前,激光雷達更多是作為科研產品的存在。本質上講,還是因為自動駕駛的火爆,才最終推進了激光雷達的發展,所以說在2015年之前,激光雷達并沒有真正的商業化(哪怕是Velodyne),少得可憐的出貨數量、技術壁壘過高的生產技術以及復雜組裝工藝帶來的長時間生產周期嚴重制約了它的發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